產業追蹤/科技助陣 花東產業迸發新能量
自動化裝箱系統可節省人力。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花東地區以壯麗的自然景觀和多樣的原住民文化聞名,更孕育着豐富的農業、養殖和深層海水產業。其中花蓮以有機稻米種植面積名列全國第一,臺東則是位居第二,總種植面積達到1,821公頃,佔全國的53%。國人熟悉的小米、咖啡、文旦柚等經濟作物,以及紅藜、苦茶、馬告、山苦瓜等機能或原民特色作物,主要種植區域也都在擁有好山好水的東臺灣地區。
儘管近年來花東地區的交通設施有所改善,但因就業環境的變遷和人口老化,長期面臨勞動力不足的挑戰,尤其是作爲在地重要產業之一的米廠,常常缺乏足夠的勞動力。爲了解決困境,2018年起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的補助下,結合石資中心與精機中心技術能量,建設「有機稻米智慧生產示範系統」,透過導入機械手臂並結合自動化平臺,讓同批量的生產時程縮短至二天、包裝產能提升3.5倍,而且全程僅需一名人力操作,大幅減少人力需求。
自動化裝箱系統可節省人力。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除了提升生產效率,有機稻米產業也在探索增加碾米剩餘物的價值。過去米糠常被用作家禽飼料或製作米糠油,近年來因爲富含維生素E、礦物質和胺基酸等成分,被廣泛應用於美白保溼化妝品中。爲了確保食安並提高米糠的附加價值,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引入「超臨界萃取技術」,利用二氧化碳在特定壓力和溫度下的液態形式,來萃取米糠中的機能成分,避免傳統酒精萃取的殘留問題。
稻米智能化生產整合
臺東知本也設有水產養殖專區150公頃,養殖高經濟價值的蝦類和二枚貝類,經濟部也在此設立「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利用深層海水開發蝦類、藻類和餌料藻類的養殖技術。深層海水取自海平面200公尺以下,具有低溫、營養豐富和富含礦物質的特性,是東臺灣特有的天然資源,自2020年起,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協同法人單位開發「智慧養殖系統」、「深層海水高密度蝦類養殖」等技術,協助在地業者轉型深層海水養殖,解決東部養殖產量與水質不穩等相關問題,而低溫、潔淨、富有礦物元素的深層海水也創造出屬於東部蝦類的獨特風味。
蜆類智能選別系統。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此外,深層海水對二枚貝類的養殖也有顯著幫助,經濟部協助養殖業者開發黑蜆餌料,提升其固醇含量並增加10%產能。過往業者在採收黑蜆工序繁瑣,人工篩選更是耗費時間與人力,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整合光譜掃描和影像辨識系統,並利用近紅外線光譜大量掃描黑蜆建立參數資料,結合自動化篩選設備,開發出「蜆類選別整合系統」,該系統能以98%成功率挑選出健康蜆體,節省生產時間和人力成本,後續亦可延伸應用更多二枚貝養殖產業。
蜆類智能選別系統。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多年來投注大量經費在東部產業發展及提升產業技術,並且在導入產業技術的同時,強調永續發展及循環經濟的理念,爲花東產業與原鄉經濟帶來新的氣象。由於環境、交通、土壤、勞動力、行銷物流等因素,導致花東在地產業腳步走得稍緩,也正因如此,才能保有得天獨厚的環境,進而發展出有機農業、深層海水養殖和特色觀光旅遊,並朝向現代化和永續發展的目標不斷邁進。(作者是東部產業技術跨域應用及環境建構計劃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