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測-電動車時代 臺企業機遇不容小覷
爲達成《巴黎氣候協定》,來自歐洲、亞洲、美洲各地的監管壓力不斷增加,世界各國也紛紛明訂禁止販售汽油車的時程。歐盟可望在2050年以前實現汽車零排放,中國今年年初電動車銷量已佔全國輕型汽車的20%以上,顯示電動車的發展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過去幾年以來,電池的成本大幅下降、越來越多令人興奮的電動車相關創新出現,在在應證了我們已邁入電動車時代,沒有回頭路。
電動化所帶來的主要轉變爲內燃機引擎轉由電池驅動,汽車生產從主攻硬體轉向軟體,顛覆了汽車的設計、內飾、介面、技術,是汽車工業100多年來遇到最重大的破壞式創新,原本的汽車供應鏈結構也因此被徹底顛覆。
傳統引擎供應商面臨重大抉擇--該設法轉型發展支援電池供電的能力,還是選擇鞏固下降中的內燃機需求?傳統車廠短期內還不會被取代:想要建立可以兼具規模及品質的汽車產線是很困難的,傳統車廠在市場上仍具優勢,但是未來會更注重設計、智慧科技及提升用戶體驗。
■2030電動車料佔新車銷售4成
透過電動車的先進技術和簡潔操作介面,駕駛者的駕車體驗有了顯著提升,從0到60mph(約96/公里)的加速性能和操控性也相當出色。傳統車廠開始需要跟新興電動車品牌、科技公司、軟體業者等透過不一樣的商業模式來合作。各方需盤點自身資產、能力、人力,在這場電動化的變革中站穩腳跟,找出自己最有利的定位。
要實現100%全電動化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這是因爲目前爲止買電動車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還是不太符合成本效益。買電動車的溢價很高,大多車主的里程數並不多,不足以讓充電變得比傳統加油更划算,因此抑制了購買電動車的性價比。
但是在美國和歐洲,我們看到隨着電池價格下降、汽油變得越來越昂貴,這讓擁有電池電動車的性價比變得更好。我們推算電動車在擁有三年後的總成本將與油車持平,預計電動車到2030年會佔新車銷售量近4成。各大車廠主要還是跟着歐美以及中國市場趨勢來做決定,電動車發展之勢已不可抵擋,新能源車的時代指日可待。
■臺廠供應鏈商機值得期待
在電動車發展過程中,電池管理系統、半導體、動力系統這三者均十分重要並息息相關。臺灣除了是全球半導體重要供應商,在電池技術、電機技術這兩方面也具有能力和優勢,未來在相關領域的重要性不容小覷。未來電動車使用的半導體零件數量預期會增加一倍,當發展到全自動駕駛時,數量會增加到3倍,汽車業者對半導體業者料會更爲依賴。
電池的運輸困難且危險,尤其經歷近年供應鏈斷鏈危機後,歐美和亞洲車廠都希望供應鏈去全球化,傾向在地生產或至少是外包給鄰國或友國。以美國爲例,預計2030年美國將需要大約11兆瓦時(11,150 GWh)的電量來驅動當時的電動車。今天,美國只有大約0.6兆瓦時(600 GWh)的發電量,而電池正、負極材料有七到八成都來自中國。2022年美國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補貼在美國生產或組裝的產品,獎勵企業將製造產線搬回美國。
因此,臺灣的目標不應該僅是成爲零部件出口製造商,而應着眼能否透過在國外成立生產線,透過過往組建供應鏈及管理生產的能力成爲動力、電控、電池管理系統、軟體、車載技術、晶片等產品的在地解決方案提供商。這會是臺灣企業真正的機遇,可望推動未來幾十年產業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