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投城市”時代下 這個國家級高新區何以脫穎而出?
城市快速發展的秘訣在於,不僅依賴於自身的不懈努力,還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
1999年8月,深圳的深創投成立,這被視爲本土創投起步的標誌性事件。在當時看來,深圳佔盡了天時與地利。天時,是創業板預計很快將在深圳落地;地利,是深圳作爲開放窗口,率先引入舶來內地不久的創投模式顯得尤爲自然。
2005年8月,背靠長三角的合肥提出工業立市、製造強市。外界認爲,這也是合肥由“全國最大縣城”向“中國最牛風投城市”蝶變的開端。如今世人皆知,合肥模式的關鍵詞是“政府主導”,成功的秘訣是國資以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的思維將產業導入城市。
但鮮爲人知的是,合肥模式也離不開資本市場行情的加持。當時合肥國資不僅在一級市場投資產業,實則也在二級市場“四兩撥千斤”,三次撬動社會資本參與京東方定增。這不僅帶動了合肥的新型顯示產業,也使其獲得了超過120%賬面浮盈。
2022年也是8月,成都高新區策源資本橫空出世。當年初,成都產業發展的主陣地——成都高新區,提出每年組建總規模不低於600億元的產業基金,用五年時間,打造總規模超過3000億元的產業基金羣。
成都這一入場時間,是市場正趨於理性的節點。近年來,創投行業經歷了波動的陣痛。但令人意外的是,策源卻在這樣的背景下脫穎而出成了“黑馬”。
短短兩年間,這家機構已成功躋身投中“中國最佳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百強榜。數據上,目前其參與組建的產業基金已超1500億元,自主管理基金規模超200億元。這也意味着,在一級市場近年“募資難”呼聲不斷之時,成都高新區產業基金的組建目標已提前過半。
成都高新特色:探索較高容忍度
“成都模式”的異軍突起,正值資本市場波動之時。當地一貫包容的城市基因,衍生出的產業投資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正是成都對市場的一大吸引。
7月25日,2024成都高新策源資本生態大會舉行,全國VC和PE雲集。會上放出重磅消息:《成都高新區種子基金管理實施辦法(試行)》發佈並將於今年內落地,其國資在容錯機制上的新探索就此開啓。
具體而言,即對各類投資基金明確了虧損容忍的尺度——種子、天使、創投、產投、併購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容虧率從80%到30%進行設置,市場化基金的容虧率設置爲20%。這意味着,在充分履責、善盡義務的情形下,允許子基金及創業公司出現一定的虧損。
這一動作有利於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業氛圍,也符合現下市場的期待。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國存續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共12893家,較去年同期再減少近一成。
這是一場淘汰賽。背後則是募資端與退出端,兩頭難度雙雙加大的現實行情。在此背景下,不僅是市場機構的投資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謹慎,各地國資機構也認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之前瘋狂出圈的“合肥模式”,在眼下的經濟週期和市場發展階段,基本無法複製。
難複製的不是投資模式,而是當初的市場環境。退出路徑收窄,讓合肥當初的回報倍數難以再現。這也就更考驗每隻政府引導基金的募投管退,倒逼了“募投管”環節的改革。
而投資難、管理難,正是此前國資機構最大的困境之一。因爲哪怕不是投資失敗,有時項目只要稍有財務記錄的瑕疵,國資機構都需承擔責任。
所以之前,“行業內存在一種常見傾向,那就是相較於政府引導基金,大家似乎更願意做市場化基金的投資。因爲後者或許考覈壓力更大,但通常機制也更靈活、投資顧慮更少。這也間接導致了專業人才配置的不均。”策源資本相關負責人道出了其中痛點。
在此背景下,成都高新區前後經過四個版本迭代,最新給出的《成都高新區種子基金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就是爲了找到對症下藥的辦法。當地設置較高容虧率等一系列探索,破解的也正是國資機構在募投管環節“不敢投”困境。
尋求確定性:構建投資生態圈
包容的特色恰好契合眼下市場的痛點,這成爲成都脫穎而出的制勝點之一。但“產投”並非“風投”,在寬容失敗的氛圍下,當地又如何穩住收益?
同樣以成都高新區的策源資本爲例,該機構雖爲國資背景,但市場化導向明顯,機制十分靈活。眼下其資本配比策略,主要就以“白馬築底+黑馬助推+垂直細分領域龍頭賦能”的打法來構建投資生態圈。
所謂白馬築底,就是以投資白馬機構保證基礎回報。相關收益雖然不高,但仍能超過常規理財收益;所謂黑馬助推,即通過投資黑馬機構來衝高拉伸收益增量;在這種市場化投資邏輯基礎上,再借助投資垂直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實現國資機構助力城市產業發展的目標。
這種市場化的邏輯,不僅客觀增加了投資回報的確定性,也贏得了市場的青睞。美儀自動化(以下簡稱“美儀”)在成都的投資落地,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
這家業務覆蓋139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在成都的項目總投資預計將達到6億元人民幣,其中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億元,項目預計將帶動上下游相關企業投資達數十億規模。
爲何選擇成都?企業負責人表示:一方面這符合美儀的全球化戰略,以及國家向西開放的政策導向,西部地區的生產基地建設勢在必行。同時,美儀對東南亞和中亞西亞的出口佔比已分別達到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成都的地理位置使得出口更爲便捷,通過中歐班列的鐵路運輸還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海外競爭力。
另一方面,美儀的投資方在衆多西部城市中也推薦了成都。這些國內頂級的投資機構的推薦,增強了美儀對成都的信任。
不難看出,除了市場邏輯和歷史機遇,成都高新區成功的關鍵詞還有“巧妙借力”。頂級的市場投資機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頂級機構不僅觸角觸達全國,通常也是企業重要的合夥人。他們深諳哪些企業需要投資、哪些想要擴產、哪座城市又真正適合企業。
眼下,當地的朋友圈已在不斷擴大。目前策源資本已與深創投、高瓴投資、君聯資本、鐘鼎資本等18家清科排名前20的頂級頭部機構達成合作。
而策源資本成立短短兩年以來,各合作基金向成都高新區推薦的優質項目信息已超900條。其中,超80個項目已通過決策審議,近60個項目已經實際註冊落地,落地項目5年內總投資規模超500億元。
“成都高新模式”關鍵詞:構建全生命週期
除了在包容的基礎上尋求投資的確定性,“全生命週期”亦是“成都模式”快速崛起公認的關鍵詞。
在成都高新區,以策源資本和高投創投兩大基金運營平臺爲核心,構建起了“資助—種子—天使—創投—產投—併購”的全生命週期投資基金運營體系。
其中,從“資助資金”不計權益支持高校院所創新項目,開展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等成果轉化工作,一路到“併購基金”聚焦助力被投企業加速登陸資本市場以及區域上市公司、鏈主企業做大做強,可以說“全生命週期”的企業均被覆蓋。
另一方面,就單個企業而言,當地主打的也是伴隨企業成長的“全生命週期”貼身服務。
成都高新區最新明確的創業團隊的回購機制,就解決了伴隨初創科技企業成長普遍的痛點。“企業不斷融資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是創始人股權不斷被稀釋的過程。前期調研發現,許多科技團隊都有類似的擔憂,加上科技企業估值相對較高,壓力更大。”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分析。
因此當地日前發佈的《成都高新區種子基金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借鑑先發地區經驗,明確在一定期限內,種子基金投資金額的80%可由科技團隊按照本金進行回購,既提高投資效率,也可保證科技團隊控制權不被稀釋,避免過程中發展方向“偏航”。
放大到成都全市,除了高新區跑出的策源資本、高投創投等區縣級“黑馬”,成都市屬國有企業層面也已形成以成都產業集團、成都交子金融控股爲核心的基金力量。
不難發現,通過各級別國資機構各有側重的錯位發展,成都全生命週期的基金體系,拼圖已逐漸補齊。也正是得益於以上種種努力,成都這座新興的“最牛產投城市”,才得以在國家向西開放的歷史機遇面前、在市場波動的不確定之中,提前佈局乘勢而上。
果然,機會永遠會留給有準備的城。 (文/黃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