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暴跌50萬!裁員5萬人降薪關廠,全球4大車企巨頭扛不住了嗎?

【前言】

2024年,一場始料未及的裁員風暴席捲歐洲汽車產業,大衆、奧迪、福特等知名車企紛紛宣佈裁員。

這些公司長期以來代表着歐洲工業的輝煌,如今卻不得不裁撤員工、關閉工廠,已經有5萬人面臨着失業。

對於這些企業和工廠來說,裁員是解藥,還是一劑毒藥?而那些失去工作的人,又該如何面對未來?

產業轉型的陣痛

根據不完全統計,僅僅4家車企、4家零部件企業,在歐洲的裁員人數累計達到了大約5萬人。

今年年初德國大衆汽車就已經宣佈,將在德國本土削減約3萬個工作崗位,佔員工總數的10%。

裁員的理由很清晰,德國市場的汽車年產量減少了近50萬輛,在電動車需求未達預期的情況下,企業需要降低成本,才能在競爭中生存。

裁員並非簡單的人員優化,德國是歐洲勞工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名工人的綜合支出高達同行的兩倍。

大衆的管理層提出削減勞工協議,終止到2029年的長期就業保障政策,以期在未來三年內節省40億歐元。

相比大衆,福特這家百年車企在歐洲的裁員計劃中提到,到2027年將削減4000個工作崗位,集中在非生產崗位。

公司高層坦言,這是爲了應對利潤下滑和電動車佈局不力的局面,福特轉型遲緩,尤其是在覈心技術和市場份額上,難以與競爭對手匹敵。

中國自主品牌憑藉價格優勢和技術革新,迅速搶佔市場份額,大衆汽車2024年上半年在中國銷量下降7.4%,淨利潤同比暴跌30%,而寶馬更是直接退出中國的價格戰,轉而尋求調整銷售策略。

電動化轉型固然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傳統車企在轉型過程中顯得步履維艱,這不僅與高昂的研發成本有關。

一些車企長期依賴燃油車的盈利支柱,在市場變化面前顯得措手不及。

如果說整車製造商是暴風眼的中心,那麼零部件供應商則是受到波及最嚴重的外圈。

零部件供應商的生存危機

美國芯片製造商英飛凌公司也計劃裁員,原因是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市場需求的下降。

這些裁員是全球行業困境的縮影,數據顯示,儘管博世集團在2023年的收入接近920億歐元,但利潤率卻一再下滑,預計2024年僅爲4%,遠低於此前的7%目標。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其最大的營收來源,汽車與智能交通業務,雖然佔集團總收入的60%,但利潤率卻是所有部門中最低的。

博世首席執行官斯特凡·哈通公開承認,由於全球汽車市場需求疲軟,歐洲電動車市場起步緩慢,公司訂單明顯不足。

尤其是在半導體芯片、電池和智能技術等關鍵領域,博世的競爭力遠不及美國的特斯拉供應鏈和中國的寧德時代。

不僅是博世,其他零部件供應商的境況同樣不容樂觀,德國舍弗勒集團近日宣佈,將在歐洲裁減4700個崗位,其中2800人來自德國本土。

而舍弗勒的管理層表示,現階段公司正在“失血”,只有通過裁員和關停部分工廠,才能恢復正常運轉。

與舍弗勒類似,法國的法雷奧集團在2024年計劃裁員1150人,主要集中在技術支持和管理崗位。

公司高層坦言:“未來的競爭已經不是拼單一產品,而是拼供應鏈的效率與適應力。”

歐洲零部件供應鏈的困境,並不僅僅是企業內部問題,而是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的結果。

半導體短缺問題在過去兩年中嚴重影響了汽車產業鏈,使得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根據行業數據,僅2023年歐洲因芯片短缺而損失的汽車產量接近100萬輛。

博世、舍弗勒等企業面臨芯片採購成本上漲,以及生產延誤的雙重打擊。

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市場競爭也讓歐洲供應鏈承受巨壓,中國企業寧德時代在電池生產領域佔據領先地位,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快速搶佔市場份額。

美國特斯拉則通過整合供應鏈,直接將零部件製造納入自身體系,減少

經濟下行與失業潮

2024年,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失業率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德國失業率高達5.7%,創下近十年來的新高。

失業潮的直接後果是消費者信心下滑,家庭支出減少,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低迷。

失業問題並非侷限於汽車行業,而是延伸至相關領域,零部件供應商、物流企業,以及區域經濟都受到波及。

德國南部以製造業爲主的地區失業人數增加了15%,直接導致了地方經濟活力的減退。

法國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之一,雷諾和標緻雪鐵龍等車企的裁員,直接拖累了與其配套的零部件企業。

這些企業大多依賴大型車企的訂單存續,當訂單減少時,它們幾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巴黎地區的多家小型零部件工廠因無力承擔運營成本宣佈關閉,導致約3000人失業。

法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法國的家用汽車購買量同比下降了11.8%。

汽車消費減少直接波及了鋼鐵、玻璃和塑料等原材料產業,形成了鏈條式的經濟下滑。

作爲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一環,歐洲對芯片、動力電池等核心零部件的需求下降。

芯片製造商英飛凌在裁員公告中提到,歐洲汽車訂單量銳減,使其產能利用率降至不足60%。

此外中國和東南亞的供應鏈企業也受到了影響,中國南方的一家汽車動力電池企業表示,由於歐洲訂單取消,庫存產品激增,不得不削減產能。

傳統燃油車的市場需求下滑、電動車市場尚未完全起勢,使得汽車行業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

意大利汽車產業高度依賴出口,而2024年出口額同比下降了12.3%,外需減少讓意大利經濟增長率僅爲0.8%,遠低於預期。

經濟下行帶來的失業問題還引發了社會層面的隱患,德國金屬工會針對大衆汽車裁員計劃,宣佈將於年底舉行大規模罷工,抗議企業削減就業保障的決定。

失業潮還讓年輕人的就業壓力倍增,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歐洲青年失業率已攀升至14.3%。

失業問題的持續加劇,不僅削弱了家庭經濟能力,還讓年輕一代對未來失去了信心。

儘管經濟低迷與失業潮形成了惡性循環,但也爲行業轉型和區域調整提供了契機。

企業可以利用這段陣痛期重新審視產業佈局,而政府應通過減稅和就業政策穩定市場。

普通人的應對之道

面對失業潮的突如其來,普通員工首當其衝,對於許多人來說,裁員的消息不僅是經濟上的打擊,也是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調整心態理性應對是面對危機的第一步,不少專家指出,失業雖然令人恐懼,但也是反思和調整的機會。

大衆德國工廠裁員,部分員工選擇接受公司提供的職業再培訓計劃,學習電動車維修和軟件開發等新技能。

歐洲的一些培訓機構與車企合作,專門開設了面向失業者的技術課程。

一家位於法國的職業教育中心,在雷諾裁員後,迅速推出了新能源相關課程,不到半年便吸引了上千名學員報名。

德國一位45歲的技術工人因工廠關閉失業後,利用在線課程自學了數據分析技術,最終在一家物流公司找到了新工作。

對於部分人來說,失業是迫使他們探索多元收入來源的契機,近年來,副業和自由職業在歐洲逐漸興起。

一些失業者選擇從事短期項目或零工經濟,利用代駕、快遞配送等緩解經濟壓力。

創業也是一些人的選擇,特別是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小型在線商店、內容創作和技術服務成爲熱門領域。

在德國和法國等地,工會組織爲失業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輔導服務,幫助他們緩解壓力並制定職業規劃。

一些社區還發起了互助活動,爲失業家庭提供生活物資支持和臨時工作機會。

法國一家工會在裁員潮後啓動了一項“再就業計劃”,通過協調企業與社區資源,爲失業員工推薦合適的工作崗位。

短短三個月內,該計劃就幫助200多人實現再就業,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增強抗風險能力成爲每個人的必修課

繳納社保和醫保,爲長期生活保障奠定基礎,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培養長遠的職業規劃意識同樣重要。

結語

歐洲汽車產業的裁員潮,對於企業來說這是一場危機,唯有加快技術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出路。

對於員工來說,這是考驗適應能力的時刻,也是個人成長的機會,只有不斷學習、積極調整,才能迎接更加光明的未來。

無論是行業還是個人,危機之下考驗的不僅是應對能力,更是對未來的希望與信心,困難終會過去,機遇終將到來。

如果你喜歡我寫的文章,麻煩請點個“關注”,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一同探討,願世界和平。

參考資料

瀟湘晨報在2024年11月26日《大風暴!集體裁員:5萬人面臨失業!》的報道

環球網在2024年11月23日《大衆汽車品牌負責人:在德國關廠裁員不可避免》的報道

中國經濟網在2024年9月30日《跨國車企銷量都跌了,爲何僅歐美“狂”裁員?》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