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瘋狂“雞”起來的00後,如今的狀況如何?
曾經被瘋狂“雞”起來的00後,如今的狀況如何?答案可能比想象中更令人憂慮——數據顯示,當下中小學生的抑鬱檢出率從小學到高中分別達到10%、30%、40%。
在年復一年地倡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爲何抑鬱數據卻依然居高不下?00後們捲到最後,換來的卻是“一地雞毛”。
“雞娃”最初源於父母對孩子學業成就的焦慮。這個詞最早指“給孩子打雞血學習大量技能、全方位發展”,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已成爲父母對孩子教育過度干預的代名詞。
最早的“雞娃”出現在北京海淀區的那羣“無所不能”的孩子們身上: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上着國際學校、操着地道倫敦腔、奧賽編程機器人全能拿獎,那時候給吃瓜羣衆們的衝擊力可謂相當大。
這羣“別人家的孩子”讓更多家長陷入焦慮。於是,00後們開啓了“全線內卷”的模式。
對許多家長來說,他們小時候的缺失必須由孩子“補齊”,未竟的學業要靠孩子“完成”。從幼兒園開始,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就開始了永無休止的輪換,鋼琴、繪畫、圍棋、英語、少兒編程……孩子的每一分鐘都被規劃得毫無空隙。甚至很多家長從孩子出生前就開始規劃未來路線,隨後家長們只能不斷重複“都是爲你好”“以後就懂了”的說辭,來告慰孩子們的這種被牢牢掌握、牢牢覆蓋的人生。
除了家庭以外,社會意識中的過度競爭和過於注重成績的觀念也在不斷強化。無論是中小學的升學壓力,還是高考的千軍萬馬,似乎每個00後都在爲了某個未來的名校、某個期待中的職位而拼命奔跑——即使他們根本不瞭解那些意味着什麼、到底有什麼好。
當成績成爲評價好壞的唯一標準,孩子們的情感、興趣、人格統統都會被忽略。每一場考試都像是戰爭,成績直接決定了孩子能否進入一流的學校,是否能邁入理想的大學。父母的期望和教育系統的固化不斷加壓,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孩子們不僅要應對知識的海量積累,還要接受父母、老師和社會的期望。
這種環境下,許多00後在成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焦慮,他們感到自己的努力似乎永遠不夠,內心始終沒有安全感和滿足感。
伴隨這種不安而來的,是心理健康問題的激增。
長時間的高壓狀態讓許多00後感到無法承受的焦慮與疲憊。一方面,他們被期望能在學術上取得出色成績;另一方面,社會對他們“應有的未來”充滿了種種苛刻的要求,導致他們常常感到自己像是被推向了一個無盡的競爭漩渦。在這個過程中,不少青少年開始逐漸失去對生活的興趣,甚至出現了情緒低落、焦慮、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前面所提到的數據也能顯示出這種壓力和抑鬱情緒是隨着時間推演更加嚴重的,甚至可以簡單粗暴地概括爲“越學越抑鬱”。
雖然近年來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有所增加,並推出了一些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項目,但現實仍不樂觀。
或許是出於不理解,抑或是根本需要逃避問題,許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求助信號常常表現得不以爲意,認爲孩子“小題大作”,並放出東亞父母終極大招“這算什麼苦?我們小時候更難!”。甚至等到問題嚴重到無法忽視時,纔會採取措施,搞不好還會給孩子蓋上“心理脆弱”、“過得太好”“吃不了苦”這幾口世紀大鍋。
更爲關鍵的是,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還停留在表面層次。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大多內容簡單,且缺乏針對性,無法真正幫助學生應對實際的心理困境。家庭中家長普遍缺乏心理學知識,無法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們往往感到被忽視或誤解,進一步加劇心理負擔。
實質上,“卷娃”現象的背後,傳達出的是整個社會層面的焦慮。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裡,家庭、教育系統乃至社會價值觀,愈發聚焦於“成績”和“成功”。社會的供給極速上升,帶來的結果是需求要求跟隨上漲,家長們也不得不捲起了孩子,希望通過孩子的高成就換取更多選擇權,但卻忽略了這種競爭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的深遠傷害。
社會對高學歷、高職位的過度推崇也是“卷娃”現象日益嚴重的原因之一。尤其在國內,高考作爲重要的階層躍升通道,成爲很多家長們押注的唯一出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讓家長願意付出巨大的精力與財力去集中家庭教育資源。
這種觀念的單一性,忽視了多元發展與個性培養。結果是孩子們被裹挾在這場競賽中,失去自我。許多孩子最終倒在“精神病院”的路上,淪爲“失落的一代”。
“卷娃”現象的盛行,既是社會競爭壓力的映射,也是教育模式與家庭文化失衡的結果。青少年抑鬱症日益嚴重的背後,是我們忽視了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性原因。
爲孩子們創造更健康、寬鬆的成長環境,不僅需要社會層面的觀念轉變,也需要家庭和學校的深刻反思。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更應成爲家庭教育與學校培養的重要一環。而家長們更需要意識到:所謂的“卷贏未來”,如果以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爲代價,最終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