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應該把預製菜講明白

近日,網紅餐廳綠茶四戰港股IPO,食品安全、預製菜佔比均遭證監會問詢。

在合規經營方面,證監會要求綠茶餐廳說明食品供應鏈具體模式和預製菜佔比,是否符合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通知進行明示。

從消費市場到資本市場,之所以要求對預製菜進行明示,正是基於眼下預製菜說不清道不明。

疫情後,預製菜行業發展迅速,餐飲企業降本過冬,當現場烹飪悄然變成預製菜,對於哪些菜品是預製菜,這些預製菜來自哪裡,是否安全,餐廳並不會明確告知消費者。

如果消費者走進一家品牌餐廳,花的是現做的錢,吃到的卻是預製菜,明顯不合理。商家利用了“信息差”賺取溢價,傷害的是食客對於品牌和手藝的信任。

因此,餐廳對於預製菜必須講明白。首先,要“說明白”端上桌的是不是預製菜,現場烹飪與預製菜相比,顧客選擇去餐廳就餐勢必對廚師手藝有更強的預期。

消費者選擇預製菜和下館子,對於二者的口味期待、性價比評判註定不同,這也是爲何“大廚手藝”被視爲餐飲企業差異化經營、提升產品品質的利器,也是品牌餐廳吸引消費者的核心競爭力。

除了是否爲預製菜,還應該“說明白”餐廳預製菜的出處。

今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聯合發文對預製菜進行界定,定義強調工業化、熟制過程、菜餚屬性。

作爲對食品的升級,預製菜是一種更高效的就餐選擇,行業則更看重預製菜的商業價值。

從產業端看,預製菜產業成爲萬億賽道,餐廳公示供應鏈和貨源,不會把消費者拒之門外,會更加讓人放心,更好地瞭解所購買的預製菜,從而做出更明確的選擇。

商家對預製菜有效告知,告知內容要結合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對供應商情況、防腐劑、保質期、營養價值等做出專門提示。

消費者通過預製菜信息,也能進一步判斷產品優劣,對背後的餐飲企業進行甄別,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行業優勝劣汰。

預製菜不是洪水猛獸,消費者不能一直被矇在鼓裡。只有信息透明、安全衛生、明碼標價,纔是真正尊重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

把預製菜講明白,生產商和餐廳提供生產過程和食材源頭的信息溯源公示,政府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對預製菜原料和成品生產、銷售、貯存、運輸等環節,尤其是消費者關心的預製菜標識、告知問題加強安全監管,強化執法檢查。

從國家層面,要儘快出臺統一的標準、認證、追溯體系,研究制定預製菜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和預製菜的質量標準。

在當下消費偏好謹慎、主張精打細算的環境下,預製菜的公示和透明,關乎消費者權益,關乎新質生產力賽道的健康發展,關乎中餐飲食文化的傳承弘揚,需要行業和監管部門雙向推動,共同發力,更需要品牌餐廳用長遠眼光對待每一位消費者。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