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學飛:白酒企業面臨哪些分化趨勢?

中新經緯9月11日電 題:白酒企業面臨哪些分化趨勢?

作者 蔡學飛 知趣諮詢總經理、酒類分析師

白酒行業在近兩年間“馬太效應”比較明顯,隨着白酒上市公司的半年報悉數出爐,可以看到大部分酒企業績都有所增長,但行業的分化依然在持續。業績分化的背後,白酒企業還面臨哪些趨勢?自身應如何精準定位,以爭取機會?

品牌分化

爲了在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白酒品牌已經在思考並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和產品特色。通過不同的營銷手段來吸引目標消費者,白酒品牌開始推出更多樣化的產品,拓展自己的產品線,以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吸引消費者注意力並建立品牌忠誠度。

一方面,大品牌通過不斷營造品牌形象,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這些大品牌通常擁有更多的資金和資源來投入到廣告、營銷、研發和生產等方面,從而更容易打造出獨特的品牌形象和產品特色。譬如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酒企,無論是對於博鰲論壇等會議合作,還是奧運、澳網等頂級賽事贊助,或是春晚等冠名,都具有較爲明顯的優勢。相比之下,一些小品牌往往由於缺乏資金,研發和生產能力常常受到限制,導致推出不了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以及難以進行有效的廣告和營銷推廣,無法讓消費者瞭解到品牌的存在和特色。

產品需求分化

當前中國酒類市場中,名酒的高端商品和服務的銷售額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而低端酒類品牌和低價位產品的市場份額則在逐漸萎縮。產品需求出現分化的原因是,一些消費者開始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對高端品牌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此外,高端產品的營銷宣傳也在不斷加強,進一步提高了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價值,消費者逐漸注重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品牌形象等方面的綜合價值,而非僅僅關注價格。

產品需求的分化還體現在場景和偏好上,中國酒是具有社交屬性的產品,不同的消費場景對於品牌有着不同的需求,商務、家宴、朋友聚餐用酒需求不同。最近幾年汾酒的發展其實就是一種品質偏好的強化,而梅見、無覓、冰青等走紅則是酒類消費多元化、場景多元化的體現,郎酒更是通過郎酒莊園的體驗營銷開闢了新的增長模式。這些變化都提示酒企,在創新時需要更加註重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和品牌形象,根據不同的產品需求,針對性地提高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和提高品牌忠誠度。

消費羣分化

顧客消費行爲發生了許多變化。當前,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通過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等途徑獲取產品信息和用戶評價。信息平權的結果就是消費者越發理性,企業不能再單純依靠價格來誘導消費者,需要真的擁有品牌與品質的高價值背書。

同時,互聯網購物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在線購物和移動支付,這對酒類這種衝動性消費品造成了很大的購買影響。但是,這也爲主播的模仿消費帶來了許多新的銷售機會,同時數字化也助推1919(酒類電商平臺)等流通企業尋找到了新的增長路徑。

總之,品牌、產品需求、消費羣體與消費行爲的分化是中國酒行業發展的必然階段,這提示酒企針對市場分化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企業將其產品或服務定位在特定的市場部分,併爲該部分提供定製的產品或服務,越是聚焦和精準,越能使企業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客觀上說,市場分化有利於白酒行業精細化生產,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規劃其生產和供應鏈,從而提高產品或服務的效率;更加優質精準的產品或服務,也能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在市場上建立強大的品牌護城河。(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