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霸權挺中國,下令禁止國內出現反華勢力,鐵血女總統班達裡

文 | 文淵的歷史書

編輯 |文淵的歷史書

前言

當印度在邊境上修建公路時,她直接派兵駐紮在邊境線以內,做好隨時開戰的準備。

這可不是耍嘴皮子功夫,而是真的有實際行動。

而下這個命令的則是世界上第一位馬列女總統班達裡。

作爲一個被印度三面包圍的小國,班達裡還不懼印度威脅下令,禁止國內出現反華勢力。

所以不少人好奇,尼泊爾身處印度後院,被印度掣肘這麼多年,爲何敢與我國越走越近呢?

印度在尼泊爾受難時“踹”它一腳

尼泊爾是一個內陸國家,它與我國僅通過喜馬拉雅山脈相連,而與印度東南西三面毗鄰。

與我國相鄰的這邊還有着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隔着,相比較起來,尼泊爾到印度則會便利很多。

其實以前的尼泊爾也不是三面都和印度挨着,當時尼泊爾還有另一個鄰居--錫金。

但是這裡後來在印度的野心之下,再加上當時其他國家都沒有將注意力放在這邊,印度覺得該自己上場了,就藉此機會將其吞併了。

印度是個啥國家那已經是昭然若揭了,而被印度包圍的尼泊爾肯定恐慌呀,每天都在心驚膽戰中度過,就害怕自己步錫金的後塵。

尼泊爾當時也想着擺脫印度,但是作爲一個小國,國土面積不大,資源也是貧瘠的情況下,就只能依靠進口來過活。

但尼泊爾要想進口,就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印度,畢竟與我國相鄰的這邊是珠穆朗瑪峰,想從這邊走在當時肯定是行不通的。

所以尼泊爾是不想依賴印度都不行,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尼泊爾與印度挨着的領土都是它們的主要進口通道。

一個卑微,一個高傲,這也就註定兩國之間的這種關係卻不對等。

而且作爲一個大國,印度自獨立以來也一直視尼泊爾爲自己的後院。

所以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在各個層面壓迫尼泊爾,甚至無孔不入,只要一有機會就想着吞併。

其實早在18世紀,尼泊爾就受到了來自南方印度各邦國的威脅。

到了19世紀,英國殖民者也將目標對準了尼泊爾。

1814年到1816年,英國與尼泊爾爆發了戰爭。

儘管尼泊爾成功捍衛了主權,但被迫割讓大片土地。

鐵骨錚錚尼泊爾

這些土地後來都被英國割讓給了印度,這成爲印度對尼泊爾採取擠壓政策的契機。

進入獨立後時期,尼泊爾被印度包圍對其施加了地緣政治壓力。

1950年,印度與尼泊爾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大幅侵犯了尼泊爾的主權。

而在地緣政治上,尼泊爾因爲被印度接近包圍,所以泊爾大多數進出口貿易也要通過印度的港口,能源、食品等大宗物資的供給也依賴印度。

這使得印度擁有對尼泊爾的極大經濟控制力。

在文化上,印度的宗教影響也滲透到了尼泊爾各個角落,這使得尼泊爾在發展道路上步履維艱。

這些因素結合起來,使得尼泊爾長期處在印度的控制之下。

這種壓迫在2015年尼泊爾發生強烈地震時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場規模8.1級的大地震夷平了尼泊爾城鎮村莊的九成建築。

近九千人遇難,二十多萬人無家可歸,這對尼泊爾脆弱的經濟和基礎設施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然而鄰國印度卻棄尼泊爾於不顧,不僅未提供任何救援,還趁機加緊封鎖,企圖讓尼泊爾就範。

這場地震對尼泊爾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九千多人遇難,占人口的0.03%,相當於中國的40萬人,美國的10萬人。

超過60萬棟房屋倒塌,占房屋總數的80%以上。

世界銀行估計,地震給尼泊爾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70億美元,佔GDP的1/3。

地震過後,尼泊爾迫切需要鄰國的人道援助與經濟支持,重新建設家園。

但是,印度非但沒有伸出援手,反而趁火打劫,加緊了對尼泊爾的封鎖與制裁。

地震發生後,印度聲稱尼泊爾新憲法削弱了印度在尼泊爾的影響力,於是開始經濟封鎖,切斷了尼泊爾60%的石油供應。

印度國內還出現了阻止向尼泊爾提供援助的聲音,印度的這些作爲,無異於在尼泊爾受難時踹它一腳,引發了尼泊爾人民的強烈不滿。

這進一步加劇了尼泊爾人民對印度的怨恨。

一直以來,印度就利用地理優勢對尼泊爾施加影響,但在尼泊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見死不救。

這使得尼泊爾人民認清印度只是利己的鄰居,而非真心朋友。

印度失去了贏得尼泊爾民心的機會,這也促使尼泊爾加快擺脫對印度依賴的步伐,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方向。

尼泊爾與中國

在這危急時刻,伸出援手的卻是中國。

我國立即啓動救援機制,派出多個救援隊伍趕赴尼泊爾救災。

一場爲尼泊爾地震募捐的演唱會也在第二天舉行,來自中國各階層的捐款接踵而至。

我國在這場地震救援給尼泊爾提供了及時而力量的支持。

我國第一時間向尼泊爾提供了2000萬人民幣的緊急援助物資,內容涵蓋帳篷、發電機、水處理設備等多類生活必需品。

楊紫瓊重返尼泊爾地震災區

中國也派出多名救援人員趕赴尼泊爾協助救災,包括醫療隊、查找救援隊、工程機械隊等。

他們冒着餘震不斷的危險,在瓦礫堆裡搜尋倖存者,爲傷員提供急救,許多失去親人和家園的尼泊爾人由衷感謝中國救援人員的無私奉獻。

此外,我國還宣佈未來3年將向尼泊爾提供10億元人民幣的援助,用於尼泊爾的災後重建,雙方還簽署了高達25個災後重建項目。

在當時正是尼泊爾與印度對立最激烈的時候,我國這份及時雨對緩解尼泊爾危機至關重要。

尼泊爾各界人士紛紛稱讚中國是尼泊爾最可靠的朋友,這與印度的冷漠形成鮮明對比。

當時的尼泊爾總理就是班達裡。

2015年,尼泊爾舉行總統大選,左翼政黨領導人比迪亞·德維·班達裡成功當選,成爲尼泊爾第一位女總統。

班達裡生於政治世家,從小目睹王室貪腐和人民困苦,立志改變這一切,她加入左翼政黨,與印度專制統治進行鬥爭。

上臺後,班達裡對印強硬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一味遷就印度,同時積極親近中國,加強同中國的合作。

中尼關係發展

在班達裡總統積極推動下,中國與尼泊爾的關係日益密切,我國成爲了尼泊爾最大的投資國和最重要發展夥伴。

2017年,中尼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標誌兩國互利合作進入新階段。

爲打通我國與南亞的交通壁壘,中尼兩國共同宣佈將修建橫跨喜馬拉雅山的中尼鐵路,這條鐵路完成後將大幅提升尼泊爾的對外聯繫。

此外,兩國還舉行了多次高層互訪,開展各領域交流合作,兩國關係空前緊密。

但要說到兩國的建交其實可以追溯至1955年,當年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1960年,周總理還訪問了尼泊爾,兩國關係進入了蜜月期。

然而好景不長,受到當時國際環境的影響,尼泊爾在此後長時間內偏向親印。

直到21世紀,兩國關係才得以重啓。

2015年尼泊爾地震發生後,中國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讓尼泊爾人民重新認識中國,兩國關係出現突破性發展。

2017年,“一帶一路”合作框架正式簽署。

從此,中國援助尼泊爾的項目不斷增加,既有地震災後重建,也有能源物資基礎設施建設,涵蓋衛生、教育、交通、通信等多個領域。

具體來說,中國先後援建了加德滿都環公路、納拉揚加特-佈德沃爾高速公路、博卡拉地區機場等一大批重要基礎設施。

此外還修建或升級了橋樑、隧道、發電廠、醫院、學校等民生項目。

這些項目大大改善了尼泊爾的交通條件、能源供應和公共服務,也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僅公路一項,就直接創造了10000多個工作崗位,這些合作成果讓尼泊爾人民切實受益,中國的形象在尼泊爾民衆心中不斷上升。

與中國關係迅速升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同期對尼泊爾施加的壓力也在持續升級。

2015年頒佈的尼泊爾新憲法讓印度深感不滿。

之後印度還多次發出毀滅性的禁運聲明,大幅扼制尼泊爾的石油和其他日用品進口。

當印度在邊境修公路的時候,尼泊爾軍隊直接駐紮在邊境盯着印度。

在這場睚眥必報的較量中,尼泊爾選擇了堅定抵制印度的姿態。

這樣看來,尼泊爾在地震後的抉擇明智而正確。

在印度的掣肘下,尼泊爾將難以自主發展,唯有依靠中國這一充滿活力、負責任的新型大國合作伙伴,尼泊爾才能找到擺脫發展困境的出路。

而且尼泊爾還下令不會允許任何勢力在尼泊爾從事反華活動,可見尼泊爾的對我國的態度。

如今,在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尼友誼與合作正在開啓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