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破網 地震國家警報9月改制 提前2、3秒預警、避免漏報

現有災防告警訊息發送標準爲當地預估發生規模5.0以上地震,且震度達4級以上的縣市。災防告警訊息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0403花蓮地震規模達7.2,全臺有感,但不少民衆第一時間未收到地震國家災防警報,引發爭議。中央氣象署宣佈, 9月1日起,將在現有條件下,新增「預估規模6.5以上,且震度可能達3級以上」的縣市民衆發送災防告警訊息,調整後平均每縣市將多1.4次警報,預警可提早2到3秒,並提升警報發佈的覆蓋範圍,避免漏報情形發生。

現有災防告警訊息發送標準爲當地預估發生規模5.0以上地震,且震度達4級以上的縣市。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吳健富今說明,考量規模6.5以上的較大地震常伴隨較長的搖晃時間,及強大的低頻能量,尤其高樓層感受到的搖晃程度相對明顯,經多次與專家學者開會討論,新增針對預估規模6.5以上的地震速報發佈條件。

他表示,納入新增條件後,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地震速報」發佈條件爲「當地震預警系統預估發生規模 5.0以上地震,針對預估震度可能達4級以上的縣市民衆;或預估發生規模達6.5以上地震,且預估震度可能達3級以上的縣市民衆」。

吳健富說明,由於規模6.5以上地震具有較長搖晃時間,及強大的低頻能量,且後面還有一些能量會慢慢釋放,用初始震度可能會低估,納入條件後能讓民衆適時反應也能避免漏報。此外,每個大地震都有不同的破裂點,若採用新標準,可提前2至3秒發送簡訊。

此外,吳健富也說,臺灣高樓大廈林立,有些地方觀測雖然是3級,但高樓層民衆感受不一定相同。以0403地震臺北市某大樓爲例,1樓感受瞬間晃動爲3級,9樓則放大3倍波,約爲4級,且持續時間將近20秒。若以地表震度發佈告警,高樓層民衆可能無法及時防範。

吳健富指出,2022年至今約有8個規模6.5地震,若以新增條件試算,警報發佈的次數平均每縣市約增加1.4次,單一縣市最多約增加4次,評估不會太過擾民。而加發布次數較多的主要爲北部縣市,其中像是臺北、新北市會增加4次,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會增加3次,可能原因是場址效應,現有震度衰減公式低估地震震度。

氣象署指出,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地震速報」屬於氣象署的「強震即時警報」服務,運用行動通信系統中的細胞廣播技術,在強震發生後的短短數秒至數十秒內,即時向民衆發送預警訊息。這數秒至數十秒的黃金時間,對於民衆進行緊急避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