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騙人上車的時候說免費,走到半路突然要高價

近日,華東政法大學研一的楊同學起訴微信提現手續費一案順利開庭。楊同學表示,起訴騰訊的契機是自己的好友上半年用微信提現了一筆五萬塊錢的零錢,被收取了將近五十塊錢的手續費,他們深感這筆費用收的不是很合理。就去搜尋了很多數據,經過初步估算,楊同學認爲微信提現的手續費其實是偏高的,也因此進行起訴。

騰訊客服微信智能助手回覆表示,微信收取提現手續費是因爲銀行側有交易成本,收取部分手續費是爲了平衡成本和可持續發展。對此,@新浪科技求證微信,截至發稿,官方暫無迴應。對於微信收取提現手續費,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徐翔教授表示:“事實上,大多數金融服務在涉及現金提取都需要繳納一定的手續費,只是這些費用可能以別的形式轉嫁或預扣了。資金進入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等這類第三方支付機構時,它們需要向銀行繳納相應的通道服務費。銀行這個通道服務費的綜合費率超過0.1%,這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必須承擔的成本。第三方支付初期的免費提現部分原因是因爲用戶數少、成本較低,部分是平臺爲了擴大用戶羣體採取的經營策略。與共享經濟中的服務一樣,這種免費不可持續。如果持續下去,其真實成本只會更高。在目前的第三方支付發展狀況下,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在收取少量費用的前提下爲用戶提供更好、更方便、更優質的服務。”(新浪科技)

對任何服務來說,收費其實都是沒有問題的,是應該的。

微信也一樣,提供服務,就應該收費。

畢竟它不是一個慈善機構或者公共服務機構,而是一個企業,有成本,也有追求利潤的權利。這些都沒問題。

問題在哪兒呢?

問題在於,類似微信支付這種平臺,如果從一開始就告訴用戶,是要收費的,讓用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權利義務,理性選擇到底是不是繼續使用,這就沒問題了。

但微信支付在最早的時候,並不收費。也正是因爲不收費,才能使大量用戶逐漸形成使用習慣,並逐漸產生了依賴。

當用戶基數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微信突然宣佈開始收費。而這時候許多用戶的日常生活都和微信支付綁定在一起了,很難改變,只能被動接受。

早些年我回老家的時候,都要在西安火車轉長途汽車。

上車前都說有座位,票價六十,等到上車之後,座位要和別人擠,甚至只能在過道的地板上坐,票價也變成了八十甚至一百。

有一年春運的長途大巴上,一個姑娘認爲這是欺詐,和車主講理,結果被趕下車了,大冬天就被扔在了半路上。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在於,這種支付平臺都是想將客戶的資金存放在自己這裡的時間儘量延長,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的資金池變得越來越大,再用這部分錢去投資其它行業,從中獲利。

這些年很多平臺其實都是這麼做的,比如共享單車,在早期實際上就是以吸引用戶,形成資金沉澱爲目的的,後來大量破產,許多人的押金都未能退還。

也就是說,服務費其實不僅是服務費,實際上也是給用戶設置的門檻,讓你在提現的時候掂量一下是否划算。

雖然我沒有找到數據,但相信自從收取服務費之後,用戶提現的情況減少了很多,留在微信平臺上流通的資金量更大了。

實際上,不光微信支付如此,我國互聯網行業大量存在類似的情況。

比如雲盤、網盤服務,最早都是免費的,在用戶已經將大量個人資料存放在網盤之後,運營方突然宣佈開始收費,給用戶下載保存個人資料的時間很短。

雖然也還有免費的雲盤,比如百度,但用過的人都知道,如果你不是付費用戶,使用體驗是非常差的。

很多時候下載一個原本上傳的資料,永遠都會差一點點才能完成,必須付費才能完成。

而且,在一開始推廣和宣傳的時候,上傳和下載的速度其實都很快。但在開始收費之後,如果你不付費,下載速度就會變成龜速。

還有網約車和共享單車,在一開始推廣的時候,都是平臺公司大量補貼,吸引用戶,培養使用習慣,在用戶習慣形成和積累大量用戶之後,再開始收費。

任何企業的經營行爲都會有前倨後恭的情況,一開始的時候千方百計的求着用戶使用,等到有資格店大欺客的時候,再把用戶當成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但互聯網平臺企業和其它行業的不同之處在於,互聯網行業都是先免費,形成寡頭壟斷或者完全壟斷之後,再開始收費,而且都是強制性的,因爲這時候用戶往往已經失去了選擇權。

試想,如果十年前共享單車剛出現的時候,就是現在的收費標準,這個市場還能形成嗎,還會有這麼多人形成使用習慣嗎?

還有網約車平臺,如果從一開始就是現在這樣壓榨網約車司機,還能成功打壓傳統的出租車行業,還能有今天的網約車市場嗎?

這種方式放在任何地方,其實都是妥妥的不正當競爭,後面突然強制收費都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際上也就是反壟斷法應該管的行爲。

但這些年來,互聯網公司打着創新的旗號,無所不用其極,無論是網約車、共享單車還是外賣平臺,都曾經以創新、創造就業的名義自相標榜,培養使用習慣和積累客戶,但實際上目的都是形成壟斷地位,然後打壓上下游,自己獨享其利。

事實上,這種平臺的所謂創新都不是做增量,而是在從現有格局中去搶別人的飯碗,是存量博弈,一開始有多純情,最終就會有多無恥。

但悲哀的是,這種妥妥的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爲,在我們這裡至今仍然披着創新的羊皮,到處橫行,你要是敢批評他們,反對互聯網創新的帽子馬上就朝你頭上飛過來了。

在這些年很多人引以爲豪的互聯網創新,甚至被稱爲當代四大發明背後,互聯網扮演的角色並不是服務於實體經濟,而是打壓實體經濟,壓榨實體經濟,加劇各行業的內卷。

在這方面,其實即便是被國內網友認爲沒有互聯網主權的歐洲,反壟斷的力度也一直很大,非常注意防範和規制互聯網公司。中國是應該虛心學習和借鑑他們在這方面的經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