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藝術,到底算不算藝術?

在藝術史上,我們談到的很多都是藝術"內部"的發展。60年代興起的"波普藝術"則劍走偏鋒,完全是另一回事。包括前面曾講到的"波普大師"——安迪·沃霍爾,他們意在傳遞——"藝術就是現實生活本身"。

本着這樣的初衷,消費文化符號成爲波普藝術裡的常客。這也讓波普藝術被廣泛質疑,它到底算不算藝術?

到上世紀80年代,新波普藝術(NeoArt)的誕生,更將大衆生活元素"玩"到了極致。 新波普是對20世紀70年代占主導地位的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的反抗。 新波普藝術並非完全的新形式,它與波普藝術沒有那麼清晰的界限,但存在差異。

新波普藝術以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的創作方法,材料和圖像爲起點,在有時帶着諷刺和主觀風格的作品中影射觀念藝術。不少藝術家都採用了60年代波普藝術和觀念藝術的方法,比如自學成才的理查德·普林斯的以媒介爲基礎的攝影作品,珍妮·霍爾澤的語言類作品以及海姆·斯坦巴克和傑夫·孔斯作品中的流行文化圖像。

美國當代藝術家傑夫·孔斯在20世紀80年代將"新波普"推到了高度,打破了某種圈層,人們甚至稱他爲"媚俗之王"。

■《洋紅色氣球狗》1994-2000年,不鏽鋼雕塑

傑夫·孔斯

新波普藝術家擅長用動物圖形語言激發人們心理與情緒反應,尤其是一些隱藏的負面情感,或以幽默、詼諧、荒誕的形式開啓了新的篇章。

如果說波普藝術的發祥陣地是美國,那麼新波普藝術更爲多元化,尤其是在日本。除了波普藝術大師——草間彌生,在新波普藝術階段逐漸佔有重要地位還包括:村上隆、奈良美智、青島千穗等一衆日本藝術家。還包括加文·特克和達明·赫斯特在內的多位90年代藝術家。

■《小花1500》太陽花系列之二,2003年,布面丙烯

村上隆

■《失蹤》1999年,布面丙烯

奈良美智

菲利普·考爾伯特

■《pop》1993年,裝置藝術,觀念藝術

加文·特克

加文·特克創作的《pop》是一個裝在玻璃櫃中的藝術家人物蠟像,樣子像美國某流行樂隊的成員,站姿類似安迪·沃霍爾作品中的貓王形象,穿着的外套是美國經典電影裡的服裝,看起來又像西部牛仔。這件作品紮紮實實反映了所有當下的潮流元素,是爲"新波普"的發聲。

新波普藝術一度被認爲是"俗"的,並且在其領域中所涉及的某些界限也飽受爭議,但不可否認它根植於當下社會發展背景,與人們內在情感有着聯繫。

注:圖文來自網絡,僅爲交流分享,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