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爾大撤退,94歲的巴菲特在擔心什麼?
“第一條規則:永遠不要虧錢;第二條規則: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規則。”
——沃倫·巴菲特
文 / 巴九靈(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2024年8月30日,奧馬哈老宅子,巴菲特迎來了自己的第94個生日。雖然普通的生日禮物已無法讓他激動,但這一次,他提前收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禮物。
8月27日,巴菲特名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短暫上漲,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成爲美股第七家總市值破萬億的上市公司。
圖源: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行網
有人說,這是巴菲特式“價值投資”的勝利。
然而,在股神吹滅蠟燭的同時,伯克希爾卻在繼續着自己的“大撤退”計劃,它們堅決拋售自己曾經看好的公司,比如美國銀行、蘋果、雪佛龍、金融控股公司COF,並清倉了美國雲計算公司SNOW......
縱使納斯達克走勢強勁,今年依然上漲18%,但股神對於美國股市的擔憂,卻比任何人都要多。
到底是什麼讓股神在吹生日蠟燭的時候,依然鬆不開眉宇間的皺紋?
皺眉頭的巴菲特
巴菲特首先拋棄的,是自己的“老情人”美國銀行。說是老情人,其實也是源於一次抄底撿漏。
2011年,美國銀行因不良抵押和法律訴訟,面臨數百億美元損失,資金面極度吃緊。彼時,巴菲特掏出50億美元,解了美國銀行的燃眉之急。
作爲回報,巴菲特獲得了6%收益率的優先股,並且獲得未來10年內,按照7.14美元定價的優先購買權。買得多了,巴菲特也成爲了美國銀行的第一大股東。
美國銀行是伯克希爾的第二大持倉,是巴菲特投資生涯中最賺錢的股票之一,僅分紅就超過20億美元,股神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對美國銀行的管理層大加讚賞,並表示“不想賣掉它”。
甚至在2023年3月,美國銀行業危機開始蔓延,硅谷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等銀行紛紛走向破產,巴菲特拋售了自家公司持有的其他銀行股的股份,卻一直沒有拋售美國銀行的股票。
形勢比人強,股神最終還是違背了自己的意願。
今年7月份,伯克希爾開始減持美國銀行,股神第一次出手,就是連續12個交易日的大幅度拋售,總計套現38億美元。
短暫休整半個月後,巴菲特再度拋售1400萬股美國銀行股票,套現5.5億美元。
這還沒完,根據美國監管部門的最新文件,巴菲特還在最近一週拋售了價值9.82億美元的美國銀行股票。
圖源: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爲什麼巴菲特要拋售長期持有的美國銀行股票?說好的長期持有和價值投資呢?難道股神也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巴菲特本人三緘其口,但是媒體卻給出了拋售的三個理由。
第一個原因,是美國銀行的估值過高。由於巴菲特光環的加持,以及管理層努力,美國銀行股價持續走強,去年漲了4.63%,今年截至週五收盤漲了20%。
時間拉長一點,其股價已經從2012年的5美元,漲到現在的40美元,單論價差收益,伯克希爾已賺得盆滿鉢滿。
金融媒體由此認爲,美國銀行現在已是高位,14倍的市盈率讓美銀不再那麼“便宜”,所以逢高拋售換回現金,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出現放緩。
根據2024年二季度財報,雖然美國銀行業績表現不錯,但在美國基礎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存款利息成本增加,借款需求下降,導致銀行淨息差連續四個季度下跌,本季度淨利息收入也出現下降,低於預期。
盈利下降,果斷拋售,這倒挺符合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畢竟前腳美國銀行公佈了財報,後腳巴菲特就“動刀”了。
重點則在於第三個原因:貨幣週期的逆轉帶來的不確定性。這或許纔是巴菲特最擔心的問題。
前幾天的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對全球公開表示:“政策調整的時機已經到來。貨幣政策方向已經明確。”
傑克遜湖別墅中
美聯儲委員會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左)
鮑威爾“放鴿”,意味着美聯儲加息週期即將結束,降息週期馬上就要開啓,全球的貨幣政策,即將出現180度的大逆轉。
用誇張一點的話來說,全球金融市場,即將迎來劇烈動盪的新格局。
很多人認爲這是機遇,畢竟寬鬆和降息對資本市場是好事。
但是巴菲特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相較於有風險的持股和投資,他更看重伯克希爾賬上的現金,正如他在5月4日的年會上表示:“我們很想花掉這筆錢,但除非我們認爲,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風險很小。”
和庫克說再見?
世界上鮮有這般情況:一家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和另一家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說“再見”。但這事兒今年就發生了,那就是伯克希爾拋售蘋果。
很多人不知道,巴菲特和芒格,一度很“討厭”蘋果公司。
早在2013年,巴菲特的搭檔芒格就對路透社表示:“你很難想象還有哪家企業比蘋果公司更不受 公司待見。”
但到了2016年,伯克希爾卻首次買入蘋果公司股票,從開始的1000萬股、6000萬股,再到後面巴菲特親自決策的7000萬股。
隨後,巴菲特不斷加碼,2021年巔峰時期擁有9億股蘋果公司股票,蘋果成爲伯克希爾第一大持倉股,賬面收益約1200億美元。
這對一個不喜歡科技股的“老頭”來說,把科技公司買成自己的第一大持倉股,是難以想象的。
巴菲特曾給出理由,他覺得蘋果的產品很不錯,是很好的消費品,“我喜歡蘋果這家企業”。
然而就在8月份,巴菲特卻突然“不喜歡”這家公司了——蘋果的持倉數量從7.9億股,降低至4億股,接近腰斬。
圖源:百度股市通
拋售美銀的時候,你不給個說法也就算了,這次蘋果持倉都腰斬了,就算你是股神,也得給投資者一個說法吧?
這次,巴菲特給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表示美國稅率可能出現的上升預期,讓他選擇對蘋果頭寸的獲利了結。
雖然總統候選人之一的特朗普表示,如果自己當選總統,將會進一步減稅,特別是減免對於企業的稅率。
另一位總統候選人哈里斯的理念卻截然相反。她的競選團隊明確表示:將推動28%的企業稅率,並稱這是“對財政負責的方式”,因爲高稅率可以讓錢放回勞動人民的口袋。
到底是相信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還是哈里斯逆襲,給蘋果徵稅?
巴菲特的選擇往往是最“保守”,但也是最有智慧的:持幣觀望,不上牌桌。
只要股神不賭,那麼他永遠不會輸。
棄股投債的巴菲特
從牌桌上下來的巴菲特,到底捏着多少錢呢?
根據公司二季度末的數據來看,現金儲備是2769億美元,而一季度末期則爲1890億美元。
這2769億美元中,並非都是現金,而是4至52週期限不等的短期美國國債,其持有的國債規模總計爲2346億美元,數字之大,甚至超過了美聯儲擁有的1953億美元美債。
爲什麼要棄股投債?除了上述的風險考量,最大的原因,還是巴菲特對美國經濟的深度擔憂。
數據是不會騙人的。
7月份的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已經大幅度走弱,4.3%的失業率觸發了“薩姆法則”,這意味着美國從失業率的技術層面來說,已經陷入了衰退。
數據也是會騙人的。
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美國已經大規模下修了81.8萬個就業崗位,這意味着美國實際的失業率,比非農數據告訴我們的,還要糟糕得多。
就連市場公認的“華爾街一哥”,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也表示,美國經濟軟着陸的概率是35%—40%,運氣不好的話,那就是更深層次的衰退,甚至是硬着陸。
歷史上的巴菲特,其實也有類似預言性質的“神操作”,比如1969年,巴菲特曾經賣出所有股票,甚至直接關閉了他名下的投資公司,徹底離開股市,直到1973年大股災結束,纔回歸市場。
再比如,2005年的6月,伯克希爾出現瘋狂拋售股票換取現金的情況,其持有現金的比例和現在差不多,皆爲25%左右。
而後的情況我們都知道,2006年次貸危機開始顯現,並且於2007年橫掃全美,釀成巨大的金融災難。
所以股神棄股投債的操作,是不是也在暗示我們,他認爲現在的美國,正在醞釀異常巨大的危機?
說起來,美國經濟的黑天鵝和灰犀牛真的不少,如中東危機和俄烏衝突,房地產住房問題和35萬億美元的美債危機。
由於美國住房成本高昂,流浪者睡在小巷中
再加上美國大選帶來的政治動盪,整個美國,都像晉西北一樣,亂成了一鍋粥。
正是出於對美國經濟和金融風險的深度擔憂,讓巴菲特堅定地“棄股投債”——不像《讓子彈飛》中跪着賺錢的鵝城縣太爺,他現在真的可以躺着賺錢:
自美聯儲大幅度加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就躍升至5.25%—5.5%,短期國債利率也非常高。
從週五的數據來看,3個月美債收益率是5.12%;6個月國債收益率4.87%;就算是略長的1年期的國債收益率,依然有4.41%的高額收益。
而剛剛被巴菲特拋棄的美國銀行,其股息率只有2.3%左右。
我們再換個算法,假設按照5%的收益率投資美國短期國債,那麼巴菲特買2000億美元國債,也可以得到每年100億美元的投資回報。
所以巴菲特這招“棄股投債”,不說能給伯克希爾帶來多少利潤,但是確實讓巴菲特下一任接班人在未來充滿動盪的時期內,擁有足夠的底氣。
降息週期的開始,並不一定都是狂歡
作爲公認的股神,巴菲特和我們想的其實並不一樣,就比如這次美聯儲的降息,我們看到的是資本市場的狂歡,巴菲特看到的,卻是不確定性和風險。
爲什麼一次史詩級的利好,會被股神解讀爲利空?
理論上,當美聯儲宣佈降息,美國的貨幣政策就會從緊縮邁入寬鬆,資金從美國流向世界各國,不僅能帶動各國的股市,各國的經濟也會出現復甦和反彈。
這是西方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基本規律。
但如果我們翻看現代金融史上的14個完整的美聯儲週期,就會發現,美聯儲的每一次降息,都對應着美國經濟的衰退。
其中有比較危險的情況,比如2002年的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次貸危機,那麼美聯儲的降息,則更像是通過被迫降息來“救火”的,算不上什麼利好消息。
但如果降息的同時,美國經濟依然有較大概率出現“軟着陸”,這種情況下,降息或許也沒那麼糟糕。
這個道理,熟知經濟學史的人都懂。股神自然也知道。
巴菲特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接受採訪時
問題在於,依照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他似乎並不願意選擇“賭博”,這位94歲的股神更希望看到的是持續不斷的增長,而不是某次高風險投資帶來的收益。
正如巴菲特曾經說過的那樣:“第一條規則:永遠不要虧錢;第二條規則: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規則。”
本篇作者|王振超|責任編輯|徐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