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給誰坐?各國民情大不同 巴黎地鐵75歲以上排第九順位

博愛座爭議層出不窮,近日兩起事件讓存廢再度引發討論。(圖/本報資料照片)

博愛座爭議不斷,在臺灣,存廢屢成討論,實際上,讓座文化各國大不相同,法國巴黎地鐵的優先席明定,退伍或傷殘士兵纔是第一優先,75歲以上長者排序第九。臺灣則從原先照顧老弱婦孺,再到所有看不見的需求,究竟博愛座是否該存在?博愛座的定義又是什麼?在不間斷的爭端中,凸顯出社會需要積極對話,才能讓美意一樁的「博愛」,不再成爲正義魔人、世代之爭的角力場?

隨着捷運、臺鐵等大衆運輸工具使用率逐年成長,通勤時間擁擠車廂空下來的博愛座,以及時有所聞的衝突事件,博愛座的存廢,時不時成爲熱議話題。

但,博愛座的由來你知道嗎?

博愛座源自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臺灣社會普遍稱呼「博愛座」,尋法亦有明文。2013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通過,條文除規定大衆運輸工應設置總座位數15%的博愛座,也列舉對象人士爲「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

博愛座普遍英譯Priority Seat,相對中文的「博愛」,Priority一詞之意更凸顯「優先」的概念。

2016年臺鐵局時代,臺鐵公司於新採購的特定列車,將博愛座標示改爲「優先席」,後續採購新型列車也沿用優先席標示。從臺鐵優先席標示可見,「博愛座」的字樣仍保留,僅字體縮小;圖示中除了孕婦、長者、身障者及帶小孩者,另增「內部器官障礙者」圖示,強調身體外觀上無法分辨,但有需要的旅客使用。

不過,即使改名後,臺鐵博愛座衝突事件也未曾間斷。近來,因北捷相關紛擾事件再起,甚至爆發肢體衝突,博愛座更遭戲稱成爲「搏擊座」。

近日,北捷文湖線開始播放宣導廣播,內容爲「博愛座年紀不是唯一標準,身心障礙者等優先使用,請發揮同理心,傳遞愛與關懷」,北捷也將評估宣導是否擴大至全線。

民情不同,讓座文化在各國也大不同,例如在法國、日本等,長輩反而不樂見自己被讓座,因其多有象徵老化、虛弱之意。

日本電車也有博愛座,會貼有「優先座席」圖樣。本報資料照片

法國地鐵優先席:第一爲退伍或傷殘士兵

攤開法國地鐵的「優先席」規範,根據巴黎大衆運輸公司(RATP)官網,優先席保留給九種有需求者,排序第一爲退伍或傷殘士兵,其次依序爲是視障者、身心障礙勞工、站立困難的不適民衆。排序第五爲孕婦,接續爲帶4歲以下幼童者、沒有明確站立困難的不適民衆、持有站立困難卡者;而優先順序最末者,則是75歲以上長者。

民團:以「優先」翻轉「專用」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新北服務處長陳奐宇表示,不論任何年齡都有可能因身體不適,有需要坐着休息的時候,共同培養同理、友善與互助的觀念與態度,纔是關鍵。

他說,不管有無博愛座,或者坐在一般位子上,凡看到有需要的人,無論歲數,都願意適時伸出援手協助,是所有人都應一起面對、學習的課題。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表示,單就兒童來看,尤其4歲以下身體發展仍在「頭重腳輕」階段,孩童乘客相對容易前傾、跌倒,抓握力也不及成人,各國普遍都有讓座兒童的規畫設計。因此,若在交通運具上,孩子能坐下也相對安全,既有明顯需求,也迴應博愛座的「優先」精神。

她說,整體而言,臺灣社會目前對博愛座使用的既定印象,更像「專用」,須空着等候有需求的乘客使用;然而,若交通運具使用率高,人潮衆多,卻得一律空位,也不利乘客安全。

臺灣社會對博愛座用途的認定,仍側重「外顯」需求。許雅荏說,她也常聽聞不少長者身體健康、硬朗,可能僅因滿頭白髮,甚至還不到65歲,卻遇過正義魔人堅持要求其他乘客讓座,場面尷尬之餘,內心也深感挫折,忍不住自我懷疑「我到底多老」。

她指出,綜觀各國博愛座規畫設計,歐洲國家多以「標示」說明,亞洲國家則偏好以「顏色」畫分,後者的設計思維,更偏向「專用」多過「優先」。

許雅荏說,除了標示之外,大衆運具若能適時廣播宣導,對視障者更爲友善之外,藉由廣播凸顯「優先」觀念,社會也不會在是否爲「老弱婦孺」專用席的觀念,僵持不下。

至於是否乾脆廢除博愛座,她說,若無預留,營運大衆運輸者可能會有接不完的迴應,與其廢除,不如增加社會溝通,共同照顧「看不見的需求」。

(本文出自2024.06.30《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