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孩子身上亂玩梗”,江蘇一幼兒園走紅,園方的迴應盡顯格局

教育不應該完全圍繞升學考試進行,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會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本領。專業技能固然重要,生活常識更是剛需。曾幾何時,各家各戶的孩子從懂事開始,就要幫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父母生了弟弟妹妹後,除了幹活,還要幫忙帶娃。不僅減輕了家長的壓力,也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責任感。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長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結果就是把子女都當成“少爺”、“公主”般伺候,沒想到未必能培養出高才生,反而有了更多的“媽寶男”和“公主病”。

“別在孩子身上亂玩辛者庫的梗”,江蘇一幼兒園走紅,園方迴應盡顯格局

雙減政策落地,把學生從課業負擔中解救出來,纔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來接受素質教育。不少小學已經將勞動課納入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每個學期至少要學會做一道菜,這樣小學畢業時就能做十幾道菜,未來離開父母無論走到哪,都不至於餓肚子。

部分中小學將春遊改爲野炊活動,學生可以藉此機會大展身手,也讓老師和同學嚐嚐自己的手藝,這要比單純的去遊樂場更有意義,避免勞動教育成爲形式主義。

江蘇一所幼兒園更是把勞動教育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他幼兒園的勞動課可能只是教學生認識食材而已,或者用過家家般的迷你廚具模仿做菜的流程。江蘇這所幼兒園卻玩真格的,不僅在幼兒園內讓學生親手養雞、鴨、兔子,還讓學生親自動手燒火做飯。

學生不光會炒菜,還會蒸饅頭、烙餅、包餃子、刮魚鱗、縫紉等等,單就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該幼兒園的學生已經超過了80%以上的在校大學生。網友看到幼小的學生忙着幹活的場景,不禁想到了“辛者庫”,還給該幼兒園起了個暱稱叫“辛者庫幼兒園”。

幼兒園負責人對這個說法並不贊同,畢竟辛者庫在滿語裡有一定的貶義色彩,指的是從事奴役苦差之人,與幼兒園的勞動教育完全是兩碼事。這種說法會讓學生認爲做家務活是不好的事情,從而有牴觸心理。希望大家別在孩子身上亂玩辛者庫的梗,以免影響教育成果。

該幼兒園報名已排到後年,爲其他鄉鎮幼兒園提供新思路

衡量一所幼兒園的辦學質量和口碑,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報名人數。江蘇這所幼兒園,別看只是一所鄉村幼兒園,但是報名人數十分可觀,已經需要排隊纔能有入學機會。有家長特意從哈爾濱搬到江蘇,就爲了孩子能在這上幼兒園。現在報名可能後年纔有名額,由此可見還是有很多家長認可這種教育模式的。

有網友表示,若是能在全國幼兒園普及,家長哪裡還會恐婚恐育。如今很多大學生畢業生都不會做飯,每天只能靠外賣度日,要是孩子上幼兒園就學會做50多道菜,不光不需要父母的照顧,還能照顧父母,家長還有什麼理由拒絕?

近些年因爲生育率下降,很多村鎮地區的學生都到大城市上學,導致當地幼兒園因爲沒有生源而不得不關停。江蘇這所幼兒園因爲響應素質教育,採用創新的辦學模式,反而引來了更多家長的認可。

有些幼兒園爲了吸引生源不惜採用超前教育,教學生小學課程,沒想到卻被勞動教育徹底打敗了。這也爲更多鄉鎮幼兒園以及城市裡的民辦幼兒園,提供了辦學新思路。

勞動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家長的教育理念應該與時俱進

之所以勞動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忽視,主要與家長的教育理念有關。家長覺得學做家務沒出息,考大學纔是正途。沒想到現在就業環境變了,即便有了高學歷也未必能有好工作。

與其在學科成績上內卷,還不如因材施教,讓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學會獨立自主的能力,無論學歷高低都不愁沒飯吃,總比大學畢業後回家啃老好得多。

勞動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家長不能因爲孩子年齡小就過分大包大攬,讓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慢慢培養動手能力。只要做好教育引導和保護措施,不必過分擔憂學生會在勞動中受傷。即使有小磕小碰,也不必玻璃心,學校纔敢將好的教育政策落實到位。

今日話題:這樣的教育模式適合普及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