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疫情下的改變契機

肺炎疫情來襲,許多行事曆上排定的年度大案,或停擺,或延至下半年再議,畢竟萬事莫如防疫急,但此時我們真的都沒有任何其他事可以做嗎?打蛇隨棍上,順着疫情點醒或改變人們的想法,有的承平時期不容易推動的政策,此時說不定纔是改革的好時機。

喊了多年推動電子支付的構想,就是個例子。

在政府決定全面提高非現金貨幣的使用比率前,對「用鈔大戶」最感頭痛的,大概就是央行了。前總裁彭淮南還曾因此致電全聯社董事長林敏雄,表達對這家分店廣佈全臺的連鎖業霸主,每月得向央行調度近千萬硬幣的困擾,央行甚至因此得多鑄造硬幣,增加不少成本。

全聯社夠大,目標顯著,加上彭總裁親自出馬,於是開始接受電子支付工具的使用。也許對使用經驗感到滿意,全聯在2019年自己推出專屬的支付工具,鼓勵消費者使用,被選爲當年度最受矚目的行銷個案之一,變化之大,與當年的消極態度不可同日而語。

但這種單點突破的做法,對使用電子支付的人數持續成長,仍顯得杯水車薪,規劃在「2020年底前,達成電子化支付佔民間消費52%」的政策目標,金管會已坦言「跳票的機率很大」,原因來自兩端,一方面民衆消費習慣難以改變,二方面,還是有許多商家不願使用。

更進一步說,臺灣ATM隨着便利商店遍佈各地,取得現金相當方便,長期以來養成使用現鈔的支付習慣,很多攤販、店家同樣偏好收取現金,銀行業者還順應趨勢,開發了跨行存提款的智能型ATM,更加堅定了「現金爲王」的支付主流地位,當然也對擴大電子支付形成阻礙。

臺灣人凡事喜歡拿韓國來做比較,在這方面,我們的表現瞠乎其後,幾乎看不到對手的車尾燈。韓國非現金支付比重高達七至八成,爲全亞洲之冠,因爲韓國把電子支付當作產業鏈經營,扶持上中下游的業者,輔之以租稅優惠,推動力度明顯高出臺灣許多,社會上也出現取消實體貨幣的討論聲音。

韓國之外,印度爲了倡導無現金社會,強制廢除了500和1,000盧比的紙幣的新聞,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而中國大陸電子支付的普及程度,讓叫計程車、訂高鐵票都還習慣使用現鈔的臺灣人甚感不便之餘,也會驚訝於電子支付的影響和發展一日千里。

對使用者而言,紙鈔和硬幣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是相當容易藏污納垢的交易載體,肺炎肆虐,消費者對於流轉之間是否成爲病毒移轉媒介,也會心生恐懼,那何不順勢而爲,趁此時機整合各部會的力量,擴大推廣電子支付的使用,此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