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示警臺海危機

(圖/路透)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託騰伯格於1月29日在美國國務院與國務卿布林肯舉行共同記者會時表示,在俄烏衝突中,如果是俄羅斯達成目標,將鼓勵其他包括北韓、伊朗和中國大陸的領導人使用武力,「今日烏克蘭,明日可能臺灣」。

「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這句話在2022年春原本被蔡英文稱爲「錯假消息」,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和陸委會官員也急忙澄清,說臺灣與烏克蘭在地緣戰略、地理環境及國際供應鏈的重要性,有着本質上的不同。不知民進黨政府會不會認真地聯繫史託騰伯格,積極澄清「今日烏克蘭,明日不會是臺灣」?

與史氏同場的布林肯強調,如果沒有美國持續的援助,烏克蘭恐將岌岌可危。史氏則迴應,身爲北約一員的美國,在動員北約盟國支持烏克蘭方面,表現出了領導的作用;中國大陸不是歐洲的敵人而是挑戰,美國應同其他北約盟國一起應對中共當局。

再把場景拉回臺海。萬一兩岸之間真的戰雲密佈,美國會不會出兵介入?來不來得及出兵介入?這兩題的答案尚在未定之天,第三個問題「美國出兵介入要做什麼?是撤僑還是助戰?」也暫且不細究了。

若美國會而且來得及在臺海進行軍事介入,北約秘書長對於美國在烏克蘭保衛戰領導地位的推崇,會不會化做北約對臺海地區的實際軍事行動?

北約雖然是「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軍事同盟體系,理論上當有「對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爲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公約第5條),所以如果臺海發生戰事,北約並無出兵的合法依憑。但徵諸1993年至1999年北約聯軍介入前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內戰(該聯邦內並無北約成員),北約對於周邊勢力範圍紛擾的處置,確曾以外交手段失效、須改以軍事行動「保護人權」爲由,摧毀了前南聯的中央政權,逮捕了該國總統米洛塞維奇。

後來,2001年時,北約各國首次援引公約第5條,以美國遭受「911恐攻事件」爲由,前後派前十餘萬部隊進入阿富汗,直到2021年上半才撤軍。

但臺海是北約的周邊地區嗎?「臺灣有事,就是北約有事」嗎?更不用說,中共人民解放軍會像前南聯及阿富汗的軍隊那般脆弱嗎?光是具有基本的「三位一體」(洲際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和潛射彈道飛彈)核打擊能力這點,就會讓想要出兵臺海的外國勢力猶豫再三。

追根究柢,北約的歐洲締約國仍是臺海軍事危機的局外人,美國最終仍要靠己身實力及東亞盟邦撐場面。但日本、南韓、澳洲,就算再加上目前在南海嗆聲的菲律賓好了,根本不能稱之爲「亞洲小北約」,而且他們的軍事介入很可能會與俄羅斯、北韓的東亞軍事行動發生連動,可謂牽一髮動全身,遑論陸、俄、北韓都已擁核。

如何才能避免「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成真,又如何才能做到「臺灣沒事、美國沒事」?求人不如求己吧!(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