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節不想講“空話”

電影產業最艱難的當下,電影節本身的“連貫性”是極爲關鍵的。

文/龐宏波

觸底反彈。

這幾乎已經成爲了疫情之後關於這個行業最密集的聲音了,尤其是今年對於整個電影行業來說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電影節作爲整個行業的“前哨”,實際上所承載的作用很大,電影節如何發聲就變得更爲關鍵。今年,上影節因爲疫情緣故延期,能夠對整個產業形成聚集效應的壓力就集中到了北影節身上。

今年北影節無論是在創投還是在展映,都有明顯的升級。但更爲難得的地方在於,北影節身上有了一種“延續性”。上一年提出的觀點在下一年中能夠迅速得到反饋,這也能夠體現出北影節的進步。

整個疫情之後,互聯網和電影的“相愛相殺”也成爲了電影百年曆史後新的故事主線。去年,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愛奇藝創始人兼CEO龔宇就強調將目光放在互聯網和電影的結合上。今年,北影節就在多個層面都體現出了線上線下互補的優勢。

在電影市場最粗放增長的階段,電影節也因爲不少PPT內容被飽受詬病。而如今身處整個行業最艱難的當下,作爲賦能產業的電影節能夠有明顯的延續性成長,這也是整個行業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

1

—互聯網“不是空話”—

優勢互補。

疫情之後,線上價值得到了明顯的凸顯。但相比2020年線上線下的競爭,經過長達近三年常態化疫情影響,如今線上和線下並存已經成爲了基本共識。今年北影節在多個層面的“互聯網化”,實際上大大提升了效率。

今年北影節在創投層面設立了“雲北京市場”,入圍洽談環節的項目將與入圍終審路演的項目一同在北京國際電影節“雲北京市場”展示。雲北京市場於8月17日對外開放,資方可以通過進入“雲北京市場”與項目方獲得聯繫,進行雲端洽談,開展線上交流或視頻洽談。

這兩年,海外國際電影節也通過“雲市場”來彌補線下活動的不確定性。2020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就率先將電影市場搬到了“線上”。儘管當時推出時全球褒貶不一,但不得不承認線上市場的便利性的確提升了整個板塊的效率。

在北影節舉辦的這段時間,國內其實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電影展舉辦。對於青年導演來說,創投是進入整個電影行業的“敲門磚”,對於電影節展來說創投也是各大電影節最重要的板塊之一。但由於疫情影響,“雲市場”的設立,一方面能夠讓整個團隊在準備上更加充分,另一方面也能儘可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與此同時,北京市場“雲上市場”在現有官網平臺基礎上,首次登陸百度“希壤”元宇宙空間,打造“元宇宙電影宮”。通過更新穎的互聯網方式,來探索電影互聯網+的可能性。

北影節今年也同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北京動畫周達成了深度合作。除了同首屆北京動畫周達成關於元宇宙的合作外,第十八屆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展的17部體育題材的電影同樣是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展映,而在創投環節上,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活動也首次與北影節創投板塊相互聯動,特設“體育項目專項扶持基金”,在更多元題材的賽道上進行深度挖掘。

此外,今年愛奇藝“雲上北影節”的影展規模達到了近百部,分設9個單元。其中最爲難得的在於“網絡新浪潮單元”,首次將網絡電影納入到了展映規劃。《目中無人》、《草原上的薩日朗》等網絡電影都進行了展映,這對於當前國內各大電影節來說,算是一個很有標誌性的信號。網絡電影這兩年的質量提升有目共睹,從產業視角來看應該給予頭部網絡電影積極的鼓勵。

疫情後不少院線級製作水準的電影選擇網絡發行,這也順應了全球電影更靈活選擇播映渠道的趨勢。但在國內,自然需要一個時間節點,將網絡電影納入到主流當中,北影節今年率先在“雲上北影節”中將網絡電影納入其中,算是產業的一種積極嘗試。

2

—產業“造血”的共識—

如何讓創投項目順利進入市場。

創投對於電影節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對於國內電影節來說,創投項目的最終落地是檢驗賦能產業的一個重要指標。

雖然人人都知道青年導演是電影產業持續發展的“根基”,層出不窮的導演扶持計劃和影展創投也已經把青年導演推到了一個極高的地位。但是青年導演畢竟資源相對薄弱,當整個行業面臨巨大生存挑戰的情況下,青年導演依然是產業非常艱難的一環。

在創投終審路演現場,項目方一針見血的指出“新導演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人家看不起你,而是看不見你,我們不想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今年北影節創投單元共有853部作品報名參選,300餘名青年導演報名創投訓練營。從中也能可以看出,青年導演對於電影節創投有着極大的需求。

在去年的北影節創投單元,北京國際電影節設立了市場決策團,邀請了20位來自業內一線影視制宣發公司的代表,從產業視角對17個項目進行綜合考量。

今年,北影節項目創投邀請英皇電影製作部總監、製片人榮雪瑩、宸銘傳媒集團執行董事兼副總裁陳爽兩位業內資深導師與項目方一對一交流,從更多維的角度對項目方提出專業建議。在創投終審的現場,終審評委也從不同層面對於路演項目進行了點評。在路演現場,創投評審委員主席爾冬升表示他都會邀請導演座談,這種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對於創投項目來說顯然是難得的機會。

在市場維度上,北影節還是希望不斷切換方式,通過產業視角來幫助創投項目。而創投項目本身這兩年也有明顯的變化。

這幾年國內各大電影節創投項目有一個整體趨勢就是導演的“傳幫帶”,一些已經在市場證明過自己的知名導演開始大量下場成爲創投項目的監製和製片人。這些創投項目有着比較明顯的優勢,整體完成度要略高一籌。

在今年北影節創投項目裡,申奧女士擔任製片人的項目《玻璃動物園》入圍終審項目。申奧本身作爲青年導演,在2020年剛剛推出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受益人》,第二部作品《捕魚行動》也有望今年在市場上映。算是剛剛在市場撞破“新人牆”的申奧迅速“反哺”,尤其是對於當下大衆市場的理解和應對,這種及時性或許也能幫助創投項目加速進入到主流市場。

在8月16日下午,安排的是6個WIP製作中的項目以及3個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項目的路演。其中,《冬旅人》的監製邀請了萬瑪才旦,製片人也算是在藝術片領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王磊;《寂然無聲》的藝術顧問是韓三平。

創投項目解決了“人”的問題,那麼剩下最大的問題在於錢。終審評委亞寧表示,前兩年不少藝術片成本非常高,完全沒有回收的可能性。但在8月16日下午路演的9部作品,儘管也有1200萬資金需求偏作者向的體育片以及2000萬的動畫電影,但大部分創投項目的成本已經迴歸到了一個合理區間。

同樣在當天晚上的爾冬升電影大師班上,爾冬升導演的一句話讓青年導演很觸動。“不要以爲爾冬升拍一部戲就隨時可以拍了,不是這樣的。”“髒活累活都幹”的爾冬升在現場也分享瞭如何幫助青年導演找錢的經歷。但與此同時也清晰表明自己當下幫助青年導演作品做監製的核心原則。

現場的青年導演在分享疫情之後整個行業現狀的時候,爾冬升導演表示“進入市場的時候就要考慮商業, 不能太自我。”

任何一部相對成熟的電影,首先是對市場邏輯有概念。創投項目在成本上的“集體降溫”以及對市場概念的清晰,某種程度上是創投項目趨於成熟,並且走向市場可能性增大的一個標誌。

此外,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也同香港國際電影節進行了深度合作,希望加強兩岸青年影人的培育和交流,從更大的層面來爲青年影人提供了機會和平臺。

3

—“秒空”的電影票—

影院的“吸睛效應”。

今年北影節的展映,多部影片開票後迅速“秒空”。根據票務平臺的數據統計,最快售罄前三名影片分別爲《航海王:紅髮歌姬》、《宇宙探索編輯部》,以及《教父》50週年杜比視界重製版。

電影節展映片單一直是電影節同大衆建立聯繫最緊密的窗口,而這兩年各大電影節在展映片單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今年的北影節,8月6日剛剛在日本上映的《航海王:紅髮歌姬》自然被瘋搶,而西奧·安哲羅普洛斯作品回顧展,特呂弗、塔可夫斯基等經典修復系列也滿足了文藝青年的期待。

但今年北影節最大的升級在於主競賽單元和矚目未來單元的影片備受市場期待,這也是北影節逐漸成熟的標誌。今年“天壇獎”報名影片共1450部,總數較去年增長63%,其中國外影片1193部,來自88個國家和地區。最終入圍了16部影片。除了已經官宣定檔中秋的中國影片《海的盡頭是草原》備受矚目外,也有今年上半年就已經成爲“網紅片”的印度高分佳片《傑伊·比姆》。

由於主競賽單元影片放映場次有限,所以也出現了影迷私下求票轉票。而矚目未來單元則因爲《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火爆帶動,這部去年出現在平遙國際影展的國產片自放映後一直保持着極高的熱度,而且豆瓣評分也達到了8.8分。今年再度提名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矚目未來單元,自然又成爲了“流量之王”。

電影節除了展映片單儘可能吸引大衆之外,提名影片如何同大衆產生更緊密的聯繫也是電影節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今年主競賽單元入圍的4部中國影片都是全球首映並且公開售票,而《傑伊·比姆》、《真正的家人》等相對知名度較高的影片入圍也提升了天壇獎的人氣。矚目未來單元,也因爲有《宇宙探索編輯部》這樣的影片存在獲得了極高的關注。

北影節一直以在定位上儘可能尋找適合大衆市場的影片,而今年在片單上的持續升級,多部影片獲得大衆期待,無疑迴應了北影節在自身定位上的不斷探索。

在北影節開幕前,國家電影局也推出了多項電影消費的促進措施。其中聯合貓眼、淘票票、抖音等電影票務平臺發放共計1億元觀影消費券。北影節近百部影片展映又獲得瞭如此高的關注度,這對於整個市場來說算是達到了一個小的高潮。

在整個產業面臨巨大挑戰的當下,電影節的作用就不僅僅只是產業內的一次“聚會”,更重要的是如何傳遞信心和同大衆建立信任。一個電影節如果能基於上一年進行鍼對性的升級,這種延續性本身也會成爲產業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