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家戶數首見衰退 民政局:「共同生活戶」減少是主因

臺北市議員遊淑慧指出,臺北物價高漲,加上捷運路網的延伸,是讓很多人下決心移動的關鍵因素。(遊淑慧提供/遊念育臺北傳真)

根據內政部最新戶籍統計,到今年9月底,臺北市家戶數不增反減,減少3673戶,爲1991年有統計以來首度衰退,其餘五都持續增加;對此,臺北市議員遊淑慧指出,臺北物價高漲,加上捷運路網的延伸,是讓很多人下決心移動的關鍵因素。北市民政局觀察,從2014年開始,「共同生活戶」有逐年減少的現象,也是造成家戶衰退的原因。

內政部統計,六都長年戶籍數量呈現增加趨勢,家戶數增加最多的是桃園市、其次則是持續吸納北市人口的新北市,而北市今年則是首度呈現衰退;遊淑慧分析,2014年就推測,很多軍公教退休人士,會把大安區老房子出售,遷移到新興三重重劃區買大房退休和子女同住。

遊淑慧說,2014年時,移入最多的區域是三重,當時三重的新房一坪約30萬,而大安區的老房一坪要60至70萬,許多人考量到可以舊房換新房、一坪換兩坪,加上三重、蘆洲捷運通車,讓移動變得方便,造成人口外移。

遊淑慧補充,過去臺北市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全國最好,但五都升格後,也提升優化的福利,民衆就不會因爲社會福利選擇臺北,近年像是臺北市重陽禮金的取消,居住優勢逐漸減少,也是造成外移的主因。

民政局人口政策科長吳重信表示,民政局發現,從2014年「共同生活戶」有逐年減少的現象,而單獨生活互有逐年成長,每年約有2%的成長率,目前爲39萬6000多戶。

吳重信說,近年家庭型態改變,共同生活戶逐漸減少,年輕人出社會後,會選擇交通便利,房價低的成本考量,可能就會離開臺北市,加上近幾年軌道線逐漸成熟,都是可能的因素,但從電信足跡統計,臺北市白天的活動人口有350萬人,現有人口爲254萬人,顯示北市仍是經濟發展中心,許多人仍在北市工作。

吳重信表示,臺北市也因應未來超高齡化的社會,會着重老人日照和托育,日前臺北市長柯文哲才拍板將托育人員薪水調薪,讓在臺北上班的民衆可以得到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