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沈從文的City Walk

1930年代,一位荷蘭大使夫人眼中的北平學生。或許,這就是沈從文那代北平青年逛馬路時在椅子上小憩的狀態。

City Walk,也就是“遛彎”,成了今年的熱門旅遊玩法。悠閒地走過大街小巷,看似平常,甚至復古,卻不是什麼年代都理所當然的事,至少在1920年代以前的老北京就少有逛街一說。

梁實秋曾在《北平的街道》一文中談到:“北平沒有逛街之一說。一般說來,街上沒有什麼可逛的。一般的鋪子沒有櫥窗,因爲殷實的商家都講究‘良賈深藏若虛’,好東西不能擺在外面,而且買東西都講究到一定的地方去,用不着在街上浪蕩。要散步麼,到公園北海、太廟、景山去。如果在路上閒逛,當心車撞,當心泥塘,當心踩一腳屎!要消磨時間麼,上下三六九等,各有去處,在街上溜餿腿最不是辦法。”

尚未改造的城市路面

老北京喜歡“站街”看熱鬧——俗稱“賣呆兒”,但不喜歡逛街,這主要是因爲缺乏現代都市的公共設施和空間。比如,舊日的北京街道以坎坷泥濘聞名,“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無論晴天下雨,均不適合步行。

北京都市公共空間的出現,與1910年代至1920年代發起的“公共工程運動”密不可分。朱啓鈐於1914年創立了“京都市政公所”,改造皇城、城門,鋪設道路,推廣電車電燈,修建環城鐵路,開放公園及創立故宮博物院等,使北京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也使City Walk成爲一種可能。

1924年春進京的湘西才子沈從文,考學失利,無奈淪爲“北漂”。他一直住在市中心,從前門外楊梅竹斜街的酉西會館遷至西城的慶華公寓,後又搬到北河沿附近的漢園公寓。從“窄而黴”的公寓生活中走出去,逛馬路自然成了他最大的消遣。

1930年代,一女子騎車路過西單砂鍋居。

爲了餬口,他還以City Walk爲靈感,創作了一批早期作品,這些作品的主人公或在西單的馬路上閒逛,或乘電車看街景,或去公園裡遊蕩,或於圖書館中閱覽……

從沈從文的描述看,1920年代中期,北京的主要街道已經建設得非常完好,西單牌樓一帶“車子來來去去像水流”,“街沿是那麼寬”,且電氣照明已十分普及:“糖果鋪初燃好的煤氣燈在沸沸作聲放淺綠色光。遠處電燈完全是黃色。”

1930年代,大街上電線杆林立。沈從文描寫爲“遠處電燈完全是黃色”。

當年的市政建設報告也驗證了這些觀察:至1929年爲止,北京城的全部重要街道皆已改造爲碎石路和柏油路,許多街道得到了加寬和拓展。

與道路建設直接相關的是城市的公共交通。1924年,電車被正式引進北京。沈從文在1925年10月發表的小說中,對新興的電車線路已經瞭如指掌:“把西單牌樓踱完,再搭電車到東單;兩處都有燈可看……實在西單東單都到了無可擠時,我再搭乘二等電車到前門,跑向大柵欄一帶去發汗,大柵欄不到深夜是萬不會無人可擠的。”

1936年的第三路電車

民國時的電車內部

City Walk除了走,還要歇腳、觀景。相較於文人云集、需要花錢的中央公園茶座,文藝青年偏愛遊人較少、相對清靜的北海公園。沈從文在《老實人》中道出緣由:“在自寬君意思中,北海是越美,就因爲人少!”

北海金鰲玉蝀牌樓

民國時期,北海瓊華島北坡的臨水延樓遊廊、碧照樓及遠帆閣是遊人必去“打卡”勝地。

沈從文愛北海,最爲流連忘返的是北海圖書館。當時的公共圖書館大多與公園共存,沈從文從沙灘附近的漢園公寓,步行至文津街的北海公園賞玩美景,再到公園內的圖書館飽覽羣書,自然是一條愉悅又便捷的上選路線,他的一篇小說的題目就叫《到北海去》。

北海公園內的鬆坡圖書館,由梁啓超創建,後與國圖合併。

西單是民國時期新興的商業中心,西單牌樓周遭的繁華街景在他的作品中也有鮮活呈現。“一到黃昏西單牌樓就像格外熱鬧點。這時小姐少爺全都出了學校到外面來玩,各以其方便的找快樂,或是邀同情人上館子吃新上市的鮮對蝦,或是往公園,或是就在街上玩。”

除了看景,更重要的是看人。在《公寓中》,沈從文直截了當地告白:“路上去做什麼事?馬路上去看女人!”《怯漢》中更是通過主人公尾隨女學生的行蹤,細緻準確地繪出一條自西單牌樓—菜市口—手帕衚衕—教育街—石駙馬大街—女子師範大學的路線。鬧市人潮,放大了他的孤獨。“黃昏了,我獨在街頭徘徊。看一切街市的熱鬧,同時使我眼,耳,鼻,都在一種適如其分的隨意接觸中受着不斷的刺激。”

“擦着肩膀過去的,全是陌生人。”作爲“鄉下人”旁觀北京,他是落寞的,幸而有馬路、電車、公園、圖書館、電影院、劇院等這些新興的公共空間,讓他有街可逛,有地兒可去,有人可想,這也使沈從文以City Walk爲核心的自敘小說別有一番意味。

文 |孫文曄

圖 |李哲 羅東生

編輯 |張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