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是又一部《749局》,《勝券在握》口碑不佳,票房一敗塗地
一樣的資方、一樣的編劇和導演,就連主演陣容也差不多,鄧家佳、喻恩泰、楊皓宇、陳明昊都像是換了身戲服就進了另一個組,要不是沒了尹正多了鄧超,甚至都會懷疑兩部電影是不是套拍的。電影的故事框架很簡單,鄧超飾演的白勝是上市科技公司元老,手上握有公司大量期權,被郝大哥催債的他,只要在公司“苟”過100天,就能贏回屬於自己的800萬期權,到時他就翻身了。
然而很快白勝就慘遭公司裁員,爲了那800萬期權,白勝設下騙局,讓公司高管誤以爲他掌握AI核心技術,即將到競爭對手的公司任職,從而得以重返公司。
白勝回到公司後,升職加薪,得到在公司內部創業的機會,同時他也需要兌現AI成果。而隨着團隊組建,他逐漸發現事情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
騙局終究是騙局,所謂的AI,就像他的公司名“泡泡工廠”一樣,是個巨大的泡沫,總有被戳穿的一天,但編劇還是生拉硬扯了一個相當圓滿的結局,白勝如願拿回期權、公司的兄弟們都有了妥善的安置和去向,公司也沒有讓他承擔詐騙的責任,而是利用AI這個泡沫提振股價。
坦白說,大的故事框架和劇情邏輯很好,局中局、騙中騙,設下若干個故事陷阱,等着觀衆踩進去,於是前半段,觀衆會以爲電影就是白勝設下騙局,從公司拿回原本就屬於他的期權,但到了後半段,則發現白勝和他的團隊,不過是公司高層內鬥的棋子和工具。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劇情更有張力,也有更多的起承轉合。但問題出在兩方面。
所謂的“高精尖”,就是電影裡可以對話的機器人?這玩意在快捷酒店裡都普及了好嗎?在AIGC大行其道的今天,還用這種過時的東西糊弄觀衆,實在是過分。
AI的研發需要大量人員參與、大量代碼、計算、測試運行,不用說電影裡白勝組成的團隊,就算100個白勝那樣的團隊可能都不夠,這是在瞧不起觀衆都沒有一點概念?
而且就這麼幾個人,肯定忙到飛起,然而所有人都沒有班味兒,還能一起聊天、聚餐,沒事視頻通話?技術骨幹沒幾個人,柯達飾演的哈雷還那麼多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