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現81孔泉眼!地下水水位連9年「長高」 3關鍵曝光
近年來,北京市改造河道、湖泊周邊集雨設施,利用砂石坑、低窪地、公園湖泊、工業退水湖等自然環境和建成設施建設「海綿」蓄水工程,提高地下水位,達到滋養城市、改善生態環境目的;圖爲首鋼老園區羣明湖。(新華社資料照)
大陸《人民日報》用戶端5日報導,一滴泉水流出北京的新變化。妙峰山下,北京市門頭溝區陳家莊村泉眼再次涌動汩汩清水。近年來北京已重現81孔泉眼。
泉是地下水晴雨表。一組數據令人驚喜:今年6月1日至9月15日,北京降雨形成水資源量26.83億立方米,地下水水位實現第九年連續回升。從2015年至今北京平原區地下水水位累計回升13.14米,增加儲量67億立方米。
北京人均水資源量,遠低於國際公認年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地下水一度是主力水源,承擔這座超大城市日常運行。從過度開採、水位下降,到止跌回升,再到連續回升,北京地下水水位爲何能不斷「長高」?
其一,「天幫忙」和「人努力」的共同結果。
降雨多是客觀原因,留住雨水則靠「人努力」。2024年汛期,北京降雨量較常年偏多六成以上,密雲水庫、懷柔水庫攔洪率100%,城區廠網河一體化調度,「西蓄、東排、南北分洪」,讓該流流走、該留留下、該滲滲透。今年6月1日至9月15日,北京地下水儲量較汛前增加14.2億立方米。
地下水水位不斷「長高」,離不開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水庫、堤防、蓄滯洪區等工程體系更完善,蓄排引調協同配合,城市管網不斷升級,海綿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在確保防洪安全基礎上,收集、截留、下滲,雨洪資源有效補充地下水、改善城市水生態。
其二,外調水和本地水科學調度。
進北京「南水」中七成用於居民生活用水。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十年來,向北京調水逾100億立方米,越來越多「南水」代替地下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這些本地水和「外調水」五水聯調,多源共濟水資源保障體系夯實供水安全,讓曾過度使用的地下水「喘口氣」。 多水源聯調背後,是水資源配置能力不斷提升。
其三,開源節流雙管齊下。
解決水資源短缺,節水是根本出路。北京加強地下水禁採區、限採區管理,摸清機井家底,織密保護網。頒佈實施《北京市節水條例》,推進生活、農業、工業、園林綠化、公共服務等領域節水。數位經濟、資訊技術和服務業等高精尖產業蓬勃發展,北京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保持大陸全國領先水準。
究其根本,關鍵是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京津冀地區是世界上地下水開發範圍最廣、規模最大、強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推動華北地下水超採治理,根本辦法就是轉變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持續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地下水利用從無序開採變爲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