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代表建議北京完善失能老人照護服務體系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黃鑫宇)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失能老年人羣體規模不斷擴大,其數量呈逐年急劇遞增趨勢。這種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使得失能老年人對專業照護服務的需求呈現出強勁增長態勢,失能老年人照護工作已成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24年9月30日,北京市民政局官網發佈的數據及信息顯示,彼時北京市共有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69.8萬,其中,高齡失能老人16.36萬人,佔比23.44%。“老老人”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滿足,直接影響他們的晚年生活質量。

在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前夕,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聯執委會副主席、北京(博源)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CEO馬小蘭提交了一份《關於加強失能老人照護工作,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議。她提出,應完善失能老人照護服務體系、提升照護服務專業化程度。

在她看來,經過以往的探索與發展,北京在失能老年人照護領域取得了一定階段性成果,但是對於失能老年人照護工作,當前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例如,馬小蘭發現,目前滿足失能老年人多樣化照護需求的設施存在相對匱乏的現象,同時照護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也不高。

“一方面,很多地區特別是社區層級,缺乏專門爲失能老年人量身定製的服務設施,像便於輪椅出行的無障礙通道設施不完善、適應失能老人特殊護理需求的特殊護理牀等設備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由於針對失能老人專業照護人員的專業培訓目前缺乏統一規劃,導致其提供的服務項目過於單一,大多集中在簡單的日常生活起居照料方面,如協助進食、穿衣等,而對於失能老年人康復需求至關重要的康復護理服務,如物理康復訓練、中醫康復治療等,以及對他們心理健康同樣重要的心理疏導服務則涉及較少。”她解釋道。

據此,她具體建議,首先,宜制定詳細的失能老年人照護基礎設施專項建設規劃,充分依據失能老年人在城市不同社區的分佈密度和具體需求狀況,合理佈局建設多種類型的照護服務設施。在社區層面,要根據社區失能老人數量,按比例規劃小型、便捷的日間照料中心,這些中心應配備基本的康復器械、舒適的生活設施等,爲失能老人提供日間的休息、康復和社交場所。同時,在大型居住區附近,依據區域內失能老人總量和發展趨勢,建立綜合性的照護服務中心,該中心應集日常生活照料、醫療康復、心理關懷等多功能於一體。

其次,她認爲有必要建立健全專業照護人員培訓體系,以全面增加培訓的深度和拓寬培訓的廣度。以培訓方式爲例,馬小蘭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線上教育的便捷性和線下實操的直觀性,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線上提供豐富的理論知識課程資源和案例分析視頻,方便照護人員隨時隨地學習;線下組織到專業的養老機構或醫療機構進行實操演練,由經驗豐富的專家進行現場指導,提高照護服務專業化水平,確保照護人員能夠爲失能老年人提供高質量、專業化的服務。

此外,她還建議出臺一系列全方位的優惠政策,鼓勵多元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給予民間資本更多的政策傾斜和利益保障,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到照護服務領域。除了傳統的公辦養老機構,鼓勵建設更多民辦失能老人照護機構,拓寬服務供給渠道。並且,積極開展家庭上門服務、社區嵌入式照護等多樣化的照護服務項目,針對不同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家庭需求等個性化因素,提供定製化的服務方案,以滿足失能老年人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照護需求。”馬小蘭對此展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