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新版《日出》在滬上演,希望與年輕一代產生共鳴
“曹禺的作品中,《雷雨》《原野》《北京人》都是時代作品,唯獨《日出》是劃時代作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如此評價《日出》。
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北京人藝攜《茶館》《譁變》《日出》《杜甫》《正紅旗下》五部大戲在上音歌劇院先後登場,10月26日與上海觀衆見面的就是《日出》。
這一版本《日出》由馮遠征導演,2021年首演,大規模起用年輕演員,在舞美等方面也做出探索。
“新鮮的不只是舞臺上的形式,更多體現在內容上。讓年輕一代觀衆更容易有共鳴。”馮遠征表示,將劇中人物賦予當下人的情感,突出作品與當下觀衆的交流,是這一版《日出》的創作目標。
更積極的方達生,更純淨的陳白露
在新版《日出》第二幕,背景幕牆中有一條魚在窄小的魚缸中游動,馮遠征以此象徵《日出》中所有被困在生活中的角色,“只有方達生是在魚缸外的。”
不同於傳統該劇的敘事結構,新版《日出》的開頭由方達生首先上場,以“尋找”作爲線索,以他的視角來演繹這個故事。
這也是馮遠征對《日出》的思考。在此前版本的《日出》中,馮遠征曾經飾演方達生但他很不喜歡這個角色,甚至告訴導演“去掉方達生,這個戲會更好看”。可是,隨着年齡增長,對生活認知度不斷改變,他漸漸喜歡上了這個角色,“方達生身上的特質,恰恰是每個人心中的那一縷陽光。”
“方達生無知無力,但他又是無畏的。”方達生飾演者楊明鑫也強調這個角色的“陽光”。不同於之前版本方達生有一些“懦弱”的形象,新版《日出》更強調他的積極,“不管成與不成,他都先往那個方向奔。” 楊明鑫覺得這是這一代年輕人應該學習的地方。
陸璐是馮遠征在北京人藝面試現場一眼看上的“陳白露”。幾年後《日出》排新版,她拿到了這個角色。1997年出生的陸璐坦言,希望演出陳白露身上單純乾淨的一面,演出她在時代中沉浮的無奈,“很多人說陳白露是拜金的女人,但劇中不論翠喜還是小東西,女性在那個時代都沒有太好的出路。陳白露只是在努力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她是在被當時的社會推着走。”
李石清扮演者雷佳則認爲這是一個最能引起當下年輕人共鳴的角色,“李石清就是中產階級,我在爲中產階級發聲。”在雷佳看來,李石清一直在努力拼搏,想爭取更好的生活,但時代和命運之下,他的拼搏中又有深深的無力感,“這裡面很有琢磨勁兒,很有得演。”
從原劇本中去尋找線索,強化部分人物的表達,是這一版《日出》的全新之處。劇中無論是對“黃省三”瘋的展現,還是對壓死陳白露的“最後一根稻草”的詮釋,都代表了主創對於這部作品的理解。
簡潔現代的舞美,建立與當下的聯繫
“今天看,《日出》中的角色依然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比如潘月亭這樣的地產投資商、李石清這樣的中產者,黃省三這樣失業的。”重排《日出》,馮遠征希望這部劇能擺脫“年代戲”的窠臼,與當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他從劇本入手,模糊掉了時代。舞美方面,則大範圍去掉實景道具,“凡是舞臺上用不到的道具一概不出現。”最後,舞臺上只有一張美人榻,一個酒櫃,一個電話桌。這些佈景,撐起了整部劇的場景。
舞臺上更多使用數字影像技術,以光影變化將前後兩個表演區同時展示給觀衆。一面幕牆分隔,兩邊輕紗拉起,舞臺被分隔成幾個若隱若現的空間。觀衆既能看見充滿象徵的遊動的金魚,氤氳的霧氣凝結成的水滴,會呼吸的光影牆等現代感十足的形式;也能看到在攝影機的投射下,不同空間產生的畫面實時投映。
“佈景的絢麗會吸收掉演員的表演,我希望觀衆更多關注到演員的表演。”馮遠征如此解釋簡潔佈景的原因。他希望創新的佈景和年輕的演員陣容,讓觀衆看到人藝的另一面,“如果說《茶館》和《譁變》代表着人藝的經典,那麼這一版《日出》其實代表着人藝的未來。這次到上海,我想觀衆們也希望看到人藝的未來是什麼樣的。”
上海觀衆“專業而熱情”,有“回家的感覺”
此前,《茶館》和《譁變》已相繼在上音歌劇院上演,觀衆反響熱烈,大幕久久難以落下。
“上海觀衆一直很專業,也很熱情。”馮遠征笑言,這一版《茶館》闊別上海已有30多年,最初他們也擔心上海觀衆能否聽懂京味兒戲,“但這次來,發現他們真的聽得懂,而且反應非常熱烈。”
《譁變》結束後,演員們也會議論,上海觀衆和北京觀衆對戲的反應會有些微不同。但更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在表演的一些停頓點,觀衆們完全專注於劇情發展,全場一點聲音也沒有,“掉手機的聲音尤其少。這讓我們都覺得上海觀衆真好。”
“上海觀衆讓我有回家的感覺。” 雷佳2012年跟隨北京人藝來滬演出,那一次他就對上海觀衆的熱情印象深刻,“第一場謝幕觀衆非常熱烈,當時的人藝院長任鳴帶着我們一起說謝謝上海觀衆,那個感動的場面我現在都記憶猶新。”
張喬治飾演者李越、黃省三飾演者方洋飛、翠喜飾演者周佳鈺都是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生。三位年輕演員回到上海,在“孃家人”面前演出,興奮之餘也有壓力,“出去工作幾年,得回來給老師們交份滿意的答案。”
《日出》之後,北京人藝還有《杜甫》《正紅旗下》兩部劇目即將在滬上演。《杜甫》是北京人藝近年來創排的歷史劇目,《正紅旗下》改編自老舍同名半自傳體小說,與老舍先生的另一部作品《茶館》頭尾呼應,體現北京人藝致敬經典、續寫未來的舞臺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