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發佈《縣域未成年人網絡消費調研報告》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王家源)8月1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發佈《縣域未成年人網絡消費調研報告》,報告通過對河北、貴州等6省份1108名未成年人進行問卷調研,並對110名未成年人進行訪談,詳細介紹了當前縣域未成年人總體上網時間、網絡消費費用等情況。該報告由該中心實習生、來自北京的高中生佟畢鋮獨立完成,這是國內第一份由未成年人獨立完成的未成年人網絡問題調研報告,全面反映了未成年人關於網絡保護的聲音。

本次調研關注的未成年人網絡消費不僅是金錢消費,也包括時間消費。報告指出,縣域未成年人上網時間明顯偏長,近一半的未成年人上學期間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近8成在週末和節假日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3小時,長時間上網影響了未成年人學習、體育鍛煉和身體健康,特別是侵佔了必要的睡眠時間。

從調研情況來看,縣域未成年人遊戲實名制普及率極低,借名認證情況嚴重。根據問卷調研,77%的未成年人不用自己的信息進行遊戲實名認證,其中,超過一半的人使用父母信息進行實名認證。同時,僅有41.52%的未成年人使用過青少年模式,大量未成年人建議減少限制或直接取消青少年模式。

“一味地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會引起逆反心理,我們應該將未成年人的注意力‘疏’到更加健康的活動上。”佟畢鋮說,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長時間上網問題,就要解決不上網“幹什麼”的問題,組織更多讓未成年人喜歡參加的線下活動,大力開發有利於未成年人的網絡產品和活動。

報告還建議,要改革目前的青少年模式,豐富其內容、優化評論區。父母、學校、互聯網平臺和國家也應多傾聽未成年人的聲音。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苑寧寧表示,報告豐富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多維度認知,其反應出來的問題值得立法和執法領域在未來進一步改進。要進一步反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背後錯綜複雜的關係,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體系,平衡未成年人發展權與風險防範的關係,處理好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的關係,滿足未成年人的娛樂需求。“當下急需凝聚包括平臺、學生、學校、家長等全社會的共識,用高質量的數字空間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作者:王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