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快遞員碩士比例高達7%,學士超過13%,北大教授:我嚇傻了

在大學生稀缺的年代,學生還沒畢業就有用人單位上門要人,高校培養的人才供不應求,還需要學校來負責統籌管理,俗稱“安排工作”。隨着大學招生規模越來越大,用人單位的人才缺口也減小了,開始實行擇優錄取。

當供需人數逐漸變得懸殊時,便產生的內卷,學生的升學和就業壓力也更大了。前幾年還能通過考研提升學歷來提升競爭力,現在不同了,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和好的機會,即便讀研也未必能能在短期內找到理想的工作。

北京快遞員碩士比例高達7%學士超過13%,北大教授:我嚇傻了

北京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光是大學就有92所,39所985大學,北京獨佔8所,211大學共有26所,而且包攬前兩名,北京也成了高學歷畢業生扎堆的“重災區”。

即便北京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但也容納不下這麼多高學歷畢業生。還有很多其他城市畢業的學生,離校後也想到北京發展,就業競爭壓力也就更大了。有些學生在北京讀書後,即便沒有體面的工作也捨不得回老家,努力在用自己的方式留在大城市期盼奇蹟出現。

這些已經畢業的學生找不到理想的全職工作,又不想委曲求全便宜了那些用人單位,於是便自降身份選擇看似技術含量最低的外賣員,幾乎沒有任何門檻,會騎電動車、能認字就可以。本來以爲都是中專生去送外賣,沒想到研究生也有送外賣的,而且比例還不低。

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錦華在一場座談會節目表示:看到北京快遞工人中,碩士和學士的比利時,我嚇傻了。戴教授認爲,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這種結構性的改變。經濟結構轉型,產業結構升級,就業市場也會有所變化。

據統計,北京快遞員中碩士比例一度高達7%,學士甚至超過了13%。也就是每100名快遞員裡,有7個碩士生13個本科生。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好,心疼的不止是學生本人和家長,他們的導師看着得意門生沒有工作,何嘗不寒心呢?

大學生送外賣未必代表學歷貶值,學歷和就業沒有必然聯繫

如今大學生規模逐漸擴大,不再是物以稀爲貴,自然在就業方面也要認清現實。即便沒有機會當科學家、公務員、教師、醫生,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應聘一些基層工作。除了考編以外,民營企業纔是解決結業數據的主力軍。

只不過很多民營企業給不了員工穩定的崗位、理想的薪資福利,現在看到部分學校“本研倒掛”,導致一些規模不大的民營企業也提高了學歷門檻,一份月薪三五千的普通崗位也要招研究生,這些學生不想妥協,還不如干兼職,多勞多得更合理。

看到這麼多研究生去送外賣,難免會讓人覺得浪費人才。殺雞焉用牛刀,這是否意味着學歷貶值。如果研究生學歷不再是香餑餑,還有必要努力考大學、考研究生嗎?

從現在的就業狀況就可以看出,學歷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人品和素質,很多學生雖說完成了學業,拿到了雙證,但其能力和性格並不適合從事科研工作,勢必需要跨行業就業,這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了,對於這種結構性失業,最好的辦法就是慢就業。

慢就業:先解決溫飽問題再談理想

很多學生從出生開始就在“隨大流”,到什麼年齡上什麼學,高考也是隨遇而安,能考上哪所大學都可以,有學上就心滿意足了。大學四年什麼都沒學會,拿到文憑也不意味着能勝任企業的工作。學生此時應該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未來該如何發展,學門技術,否則一輩子渾渾噩噩,付出再多努力都很難有好結果。

所謂慢就業,不是在家啃老,而是先找一份能自給自足的工作。對於應屆生來說,做兼職是最好的選擇,不會影響應屆生身份,還有充足的時間去應聘面試、準備各類考試。

大學生送外賣比例高沒必要過分解讀,畢竟大部分人只是用來過渡而已,不會一直送外賣,但凡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或者有好的創業機會就不做了。這份特殊的工作經歷,會讓他們體面的度過尷尬期,任何工作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不過還是要做好長遠規劃,不能把送外賣當成舒適圈,那就太可惜了。

今日話題:如何看待大學生去送外賣的現象?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