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華盛頓關係正常化 誰的點子?
季辛吉於1971年秘密訪問中國後,促成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1972年訪問北京。圖爲當年2月21日,大陸領導人毛澤東(左三)在中南海會見尼克森(右二),大陸總理周恩來(左一)、白宮國安顧問季辛吉(右一)參加會見。(新華社)
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和中國研究學界都在期待季辛吉的六百頁新着《論中國》(On China)上市,亞馬遜網路書店已收到一大堆訂單。在出任尼克森的國安助理之前,季辛吉的專業是歐洲近代外交史以及西方核武政策,但尼克森一九七一年七月派他秘赴北京後,老季儼然以「中國通」自居。離開官場三十五年來,老季幾乎全靠中國吃飯,他的顧問公司的客戶九成是和中國做生意的歐美公司。
當年打開中國大陸之門,誠然是尼克森的主意,政界與媒體亦都認爲是這個靠白色恐怖起家的反共打手的外交創見。但在詹森時代的副國務卿卡心白(Nicholas de B. Katzenbach)的回憶錄裡卻有不同的說法。今年八十九歲的卡心白,先在甘迺迪時代任司法部副部長,詹森上臺後升爲部長,一九六六年十月改任副國務卿,國務卿是魯斯克。卡心白說,詹森的最大心願是落實他的「大社會」計劃,改造並提升美國國力,但越戰卻使他心力交瘁,完全失去執政意願。一九六八年一月三十一日,越共在越南各大城市發動猛烈的「春節攻勢」,兩個月後,詹森宣佈不再競選連任。
詹森陷入越戰泥淖的心理因素是,他一直牢記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變色後,共和黨一天到晚痛批民主黨「失去中國」,詹森很擔心越南會像當年中國一樣。詹森認爲國民黨政府會失掉大陸,乃因杜魯門政府沒給蔣介石足夠援助去對付共產黨,結果就被毛澤東打敗了。然而,詹森是從錯誤的歷史中得到錯誤的教訓,五萬八千美國子弟喪生中南半島,仍舊無法挽救越南。
一九六八年年底,詹森任期已近尾聲,國務院秘密設計了一套改善美中關係的方案,卡心白認爲這些步驟,不僅值得嘗試,而且極富想像力。但詹森告訴他,大選結束後(尼克森已當選),他不願對美中關係採取任何嶄新的動作。卡心白並不死心,他遊說意興闌珊的詹森,就讓國務院去試試與中國接觸,說不定共和黨會喜歡這些創意。如果不成,就讓共和黨責備我們亦無所謂。萬一北京有了正面反應,未來的共和黨政府就可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營造與中國的關係。
詹森對卡心白說,你就把你的點子告訴尼克森的人馬。卡心白即把國務院秘密擬定的改善美中關係方案交給季辛吉,他很有信心老季會欣賞這個方案。等了幾天,老季囑咐卡心白等人不要採取任何行動,卡氏失望極了,但心裡很納悶老季怎麼不會欣賞這個創意。
卡心白說,一九七一年中旬季辛吉借道巴基斯坦(假裝肚子痛)秘訪北京,敲開竹幕以及後來的一些動作,跟他當時向老季提出的劇本完全一樣!卡心白強調幾乎是「原文照抄」!卡心白說他看到尼、季「一字不改」地上演他提出的劇本,心裡很高興。遺憾的是,卡心白並沒進一步說明他的劇本內容和情節,當時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威廉.彭岱和魯斯克的回憶錄,都沒提到卡心白所透露的改善美中關係方案。尼克森和季辛吉更不會亦不願少算自己的開路之功。
魯斯克說,他在一九六一年五月曾和甘迺迪總統有過一次面對面密談,他們都同意不妨試探承認兩個中國(臺北和北京)的可行性及其影響。討論的結果是海峽兩岸都反對兩個中國,而甘迺迪在一九六○年大選僅險勝尼克森,缺乏改變中國政策的政治資本,要做也只能在第二任任期內做。甘迺迪大選辯論時表示美國不應協防金門、馬祖,他上臺後亦未強迫國府放棄金馬。美臺之間的一些敏感問題(如外蒙加入聯合國),則由中情局臺北站站長克萊恩直接與蔣經國聯繫,蔣介石日記皆有記載。
韓戰以後,如何處理中國問題,一直困擾歷屆美國政府,即使像以支持臺灣著稱的國務卿杜勒斯,亦不能不正視中共的存在,而同意與中共舉行上百次的華沙會談。周恩來說,華沙會談要回來一個錢學森,「也是值得的」。毛澤東當時曾指示中共談判代表、駐波蘭大使王炳南用「勸說」方式與美國會談:「你們美國是一個大國,我們中國也不小,你們何必爲了僅僅不到一千萬人口的臺灣島嶼與六億中國人民爲敵呢?」
老毛在一九五八年說這句話。五十三年過去了,中美臺三邊關係變化極大,大家不再「爲敵」,美中之間從敵對變成對手,但雙方的價值觀念和戰略利益相差太遠,冷戰時代的陰影仍然存在。歐巴馬政府,主管中國事務的幾個高層官員即將異動,對華政策也許會跟着改變。從種種跡象可以看出,未來的美中關係不會很順暢,即將出任駐華大使的駱家輝,北京的日子可能遠不如西雅圖那樣平靜。(摘自2011/4/13中國時報記者林博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