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個涉山區實現衛星電話全覆蓋

新京報訊(記者張璐)9月6日,北京市政協舉行專題協商會。北京市政協委員和專家就“加強智慧應急建設,提升城市應急管理能力”提出建議。記者從會上獲悉,北京相關部門已推動實現7個涉山區(941個山區村)衛星電話全覆蓋。

“加強智慧應急建設,提升城市應急管理能力”是今年的協商式監督議題。從3月開始,北京市政協提案委員會牽頭成立調研組,開展監督調研。調研組認爲,北京監測感知體系需要進一步強化,應急數據壁壘需要進一步打通,應急通信網絡需要進一步升級。建議完善全域感知,塑造精準智能的監測預警體系;加強數據共享,夯實開放融合的數據底座;聚焦建用結合,構建城市應急大模型,打造智慧“應急大腦”,支撐各類智能化應用;推進網絡融合,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應急通信體系。據悉,經調研組建議,北京相關部門已推動實現7個涉山區(941個山區村)衛星電話全覆蓋。

近年來,隨着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城市洪澇災害的風險顯著增加。會議上,順義區政協委員、中國交通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智慧水務事業部總經理孫亮建議,加強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建設,融合衛星遙感、數字高程模型(DEM)、站點監測等多源數據,利用人工智能如深度神經網絡等技術,識別流域上下游各站點間水文時空關聯性,提高洪水預報精準度和預見性。採用遙感、視頻、傳感等多種方式,實現對水利工程建設區域全息感知。充分融合計算機視覺技術識別施工現場、營區積水、工程滲漏等潛在安全隱患;通過神經網絡稀疏感知方法,用盡量少量監測樣本點預估邊坡等整體力學變化趨勢,提前發現滑坡風險。

多位委員也提到了科技助力的重要性。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院長白琳建議,推動AI大模型賦能聯合預測預警。利用AI大模型,集成多災種數據、構建災害鏈模型、分析災害間的耦合效應,並結合時空演變規律進行綜合預測,建立跨專業領域的協同預警平臺。

救援隊伍與基層社區是快速響應、應急救援的一線。課題組專家、民革市委人資環建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張輝建議,提升前線救援隊伍包括社會志願隊伍的服務支撐能力。對前線救援隊伍中每個人位置與狀態進行跟蹤,並配備環境監測與通訊裝備,在出現問題時提前預警,以快速增援或救援。構建前線救援大模型,監控調度所有戰鬥小組,配備無人機與機器人、直播系統,改進現場的災情數據獲取能力。

“在完善城市風險感知網絡,推動部門間數據共享的基礎上,鼓勵市民主動上報應急類信息,讓每位市民的移動終端成爲風險感知監測點。”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北京時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智慧城市委員工作室召集人黃孝斌建議,通過政策扶持、財政補貼等方式,引導企業主動參與數據共享,成爲安全生產、危化品管理等重點領域的數據來源。加大公共數據向企業開放的範圍和力度,釋放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爲提升應急業務的數字化水平賦能。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