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宣佈設立三週年:鑄就創新型中小企業“新高地” 鍛造新質生產力“先鋒軍”
9月2日,北京證券交易所迎來宣佈設立三週年。三年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服貿會上宣佈“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三年來,北交所已建立了一套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特色制度安排,迎來25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30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超九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比超一半,成爲專精特新企業聚集地;三年來,北交所構建起股債並行發展格局。在資本的助力下,企業創新活力得以充分釋放,部分企業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化替代,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
精耕細作:
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三年來,北交所統籌推動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建設,積極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精準性,爲創新型中小企業搭建了一條通往資金與創新成長的重要橋樑。
由於中小企業類型紛繁、發展階段不一,北交所設計了四套上市標準,構建並持續完善涵蓋掛牌准入、發行上市、持續監管、再融資和交易等各個環節的特色制度體系,精準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北交所的四套上市標準,以市值爲核心,結合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及增長率、研發投入等指標,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與滬深市場各板塊形成差異化的定位,錯位發展,同時滿足不同成長階段、不同業態的企業融資發展需求。據Wind數據統計,目前在北交所上市的251家企業中,採用第一套上市標準的最多,有240家,採用第二、三、四套上市標準的分別有6家、1家和4家。
以諾思蘭德爲例,這家在上市之初尚未實現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正是得益於北交所的包容性上市制度,得以順利登陸資本市場。諾思蘭德董事長許松山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北交所差異化上市標準,爲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上市通道。通過在北交所上市募集資金,公司保證了兩個分別處於II期和III期臨牀研究的生物創新藥的正常研發進度以及生物藥物生產基地的建設,爲公司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錦波生物作爲北交所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傑出代表,其發展歷程同樣彰顯了北交所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強大支持力。錦波生物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2023年在北交所上市,得益於新三板與北交所一體化監管、協同培育的制度聯動,公司不斷激發內生動力,現已在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領域佔據世界領先地位。
隨着北交所對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能力的持續增強,市場的投融資功能也日益凸顯。數據顯示,北交所合格投資者數量已突破700萬戶,吸引了私募、公募、社保、保險等各類資金積極參與,聚集了一批專注於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投資者羣體。北交所、新三板的融資制度安排,也形成了小額、靈活、快速的接續融資機制,能夠助力創新型中小企業取得長足發展。截至目前,北交所累計公開發行股票融資530億元,再融資13.5億元。
去年9月份,證監會發布《關於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目前,大多數改革舉措已經落地實施。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投資銀行管理委員會主任馬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北交所已經推行優化“掛牌滿12個月”執行標準、取消發行底價要求等多項改革舉措,北交所對於優質中小企業和投資者的吸引力大幅增強。
固本強基:
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爲十大任務之首。三年來,北交所引導更多資金向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等領域聚焦,北交所上市公司在經營穩健性和研發能力上展現出非凡實力,已成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回顧2023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全年營業收入總額1760.29億元,平均每家公司貢獻7.01億元營收,近六成企業實現了營收增長,超九成盈利。
2024年上半年,北交所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784.96億元,平均3.13億元,超六成公司營業收入增長,四成公司歸母淨利潤實現增長,更有30家增幅超50%。
業績斐然的背後,是530億元公開募資爲創新型中小企業注入的強大動力,使它們能夠跨越資金障礙,專注於研發與創新,奏響了一曲曲激昂的發展樂章。北交所已實現研發投入連續3年增長。2024年上半年,北交所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研發費用達37.30億元,同比增長2.47%。扣除未盈利上市的公司後,公司平均研發強度7.4%,其中46家公司研發強度超10%。
基康儀器便是這一發展浪潮中的佼佼者,已連續5年營收和淨利潤均實現增長。公司董事長袁雙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北交所上市,不僅助力企業擴大了產能,提升了研發實力,還助推公司成功推出了包括機器視覺在內的多款創新產品,爲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富國基金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北交所上市公司普遍展現出新質生產力和專精特新的鮮明特質,隨着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這些公司的盈利潛力將進一步釋放,爲投資者帶來更爲豐厚的成長回報。
藉助資本市場融資支持,部分創新型公司在新材料、高端製造等關鍵技術領域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化替代;部分企業專注產品創新,在半導體等領域榮獲單項冠軍,發揮了穩鏈補鏈強鏈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北交所251家上市公司中,129家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專精特新”集聚效應明顯;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九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產業佔比超過八成,10家公司或其主營產品被評爲製造業“單項冠軍”。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對記者表示,從“量”的角度看,北交所市場不斷擴容,行業覆蓋廣泛,公司類型也更加多元化,體現了北交所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從“質”的角度看,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含量高、核心競爭力強、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提升,體現了北交所落實國家發展戰略,在助力創新型企業直接融資方面發揮的重要推動作用。
殷殷期盼:
北交所深改將砥礪前行
從“430”到“83、87”,再到“920”,代碼的更迭清晰記錄了北交所的成長軌跡。“920”號段的啓用,彰顯了國內第三家證券交易所的獨立市場地位,也爲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加清晰、明確的標識和定位,顯著增強了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
站在三週年的節點,展望未來,市場各方對北交所下一步改革滿懷期待。袁雙紅表示,期待北交所儘快爲存量上市公司啓用“920”代碼,增加北交所上市公司的辨識度;同時,豐富北交所指數體系。
廣發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各細分行業中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佼佼者,對於公募基金來說,有望更早挖掘出未來的“隱形冠軍”。從這個角度看,北交所可以在高端製造業投資上提供很多投資方向和投資機會。
山東財經大學特聘教授張可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北交所當務之急是找到與其定位匹配的機構資金,多與公募基金、社保、保險等長期資金溝通,與其一起設計適合投資於北交所的金融產品,改善北交所資金承接力和吸引力。
田軒表示,期待北交所進一步研究豐富發行條件,聚焦中小企業全生命週期,優化上市流程,爲創投機構提供更豐富的退出通道;在制度設計上充分與成熟市場接軌,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尤其是與區域性股權市場改革形成聯動,與其他市場板塊有效銜接;進一步豐富創新性投資產品,引導長期資金和境外資金入市,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將北交所真正打造成高質量創新企業的聚集地。
“伴隨着北交所各項制度的持續完善、產品體系日益健全和上市公司不斷豐富,未來北交所的優勢將進一步體現,北交所市場的投資價值也將不斷得到提升,被低估的板塊估值或將逐步修復,吸引各類資金參與到北交所的投資中來。”上述富國基金相關負責人說。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我們祝願,在高質量建設北交所的背景下,北交所將不負殷殷期待,繼續秉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初心與使命,精耕細作,砥礪前行;持續深化改革,優化服務體系,成爲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堅實後盾和強大引擎,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本報記者 孟 珂 吳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