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上市擴容與突破並行,投行紛爭將起:"中申開東"格局誰破?

導讀:北交所改革紅利的釋放,雖可能並不會帶來當年創業板、科創板開板之時引發各大中介機構重構市場秩序的機會,但能在緩解當下滬深IPO調控之下對投行業務衝擊的同時,也給部分中小券商帶來進一步夯實特色細分業務並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

本文由叩叩財訊(ID:koukouipo)獨家原創首發

作者:紀沐陽@北京

編輯:翟 睿@北京

2023年11月17日,又一期“相約北交所-上市公司培育班”暨掛牌公司“護航”培訓班在武漢成功收官。

這已經是自10月下旬以來在短短不到一個月中,由北交所主持召開的第三期相關主題的培訓了。

以“爲助力企業抓住改革契機,解決上市前規範性問題,實現高效順暢上市”爲目的的相關培訓,主要面向擬上市公司及符合北交所財務條件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或相關負責人。

首期“相約北交所-上市公司培育班”是在2023年4月舉辦的。

從首期到第二期培訓班的召開,中間足足相隔了半年之久。

然而,自2023年10月26日在蘇州開啓第二期培訓班後,緊接着在二十日內,2023年第三期、第四期同系列培訓班連續在各地開講。

據叩叩財訊獲悉,在第四期“相約北交所-上市公司培育班”剛剛完成武漢站的培訓後,第五期“護航”又將緊鑼密鼓地在一週之後的2023年11月23日於成都開班。

“培訓班的目的除了幫助目標企業解決上市企業的一系列問題外,更能吸引到一大批符合條件的企業進一步瞭解北交所,並選擇北交所掛牌”,一位曾參與過其中一期培訓的地方證監局有關人士向叩叩財訊表示,“從近期相關培訓召開的頻次便可見,在滬深A股IPO放緩兼北交所深化改革措施落地的背景下,北交所也在加快擴容與突破的步伐。”

在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政策的不斷優化之下,近期,北交所上市擴容與突破的確也是肉眼可見的成效顯著。

滬深A股IPO申報自9月底斷檔至今,與此同時,北交所上市的申請不僅依然通暢,更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明顯的增幅,在此期間,更有多家曾以滬深兩市上市爲目標的IPO項目紛紛轉道投向北交所。

值得關注的是,日前,江蘇萬達特種軸承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達軸承”)的IPO申請正式被北交所受理,這也是首家掛牌不滿一年即獲北交所受理上市的新三板公司。

在萬達軸承上市申請順利獲得北交所受理的幾日後,2023年11月10日,北京市九州風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九州風神”)的北交所上市申請也正式被披露。作爲一家曾經掛牌新三板並終止的企業,九州風神IPO被北交所受理的速度也創下了紀錄——成爲了新三板二次掛牌後最快申報北交所的企業(詳見叩叩財訊相關報道《扛過現場檢查,創業板IPO依然遭否!九州風神屈尊押寶北交所再戰A股能否“封神”成功?搶佔“天時地利人和”先機,內控有效性仍是關鍵》)。

無論是萬達軸承還是九州風神的北交所申報的突破,皆是2023年9月證監會發布的《關於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即“深改19條”)中從投資端、交易端、企業端、中介端、產品端等各方面推出一攬子改革創新舉措的落地。

在“深改19條”中,北交所首次優化了“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執行標準以進一步加大對優質企業的支持力度。

衆所周知,目前,申報北交所上市項目的前置必要條件即需“發行人爲在全國股轉系統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掛牌公司”。

“深改19條”對相關規定優化後,明確“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具體執行標準爲:自公司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開轉讓之日至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召開審議會議之日,已滿12個月;對於摘牌前已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公司,在二次掛牌後,發行人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審議時無需再次掛牌滿12個月。對於摘牌公司,“摘牌前已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具體執行標準爲:自公司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開轉讓之日至公司股票終止掛牌之日,已滿12個月。

“‘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申報前置執行標準的優化,讓北交所申報的渠道更爲通暢,上市排隊週期縮短在望,將大大增加對企業的吸引力。”一家國內排名前十的大型券商投行負責人士告訴叩叩財訊。

除了在申報時限上的突破,據叩叩財訊獲悉,首例“H+北”的上市項目也正在提上議程,不日便可有所動作。

所謂“H+北”,即實現H股和北交所的兩地同時上市。

自2023年6月29日,北交所與港交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以來,外界便一直期盼相關項目得到實質性推進——根據相關備忘錄,北交所和香交所將支持雙方市場符合條件的已上市公司在對方市場申請上市。

2023年11月14日,也正是北交所開板屆滿兩年之時,港股上市公司樂普生物發佈公告稱,公司擬向中國相關監管機構申請約5426.8萬股內資股(即全部現有已發行內資股)於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基礎層掛牌。

隨後,樂普生物有關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承,其此次申請新三板掛牌的目的正是劍指北交所。

這也是首例以北交所爲目的地的H股迴歸A股的案例。

眼見北交所擴容如火如荼,同樣嗅到業務發展機遇的還有各大中介保薦券商。

“滬深IPO放緩後,北交所發展前景看好,內部已經明確要求重點關注北交所的潛在項目。”上述投行負責人士表示,北交所改革紅利的釋放,雖可能並不會帶來當年創業板、科創板開板之時引發各大中介機構重構市場秩序的機會,但能在緩解當下滬深IPO調控之下對投行業務衝擊的同時,也給部分中小券商帶來進一步夯實特色細分業務並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

目前,在北交所IPO業務中,保薦份額排名前四的分別爲中信建投、申銀萬國、開源證券和東吳證券。

隨着北交所改革和擴容的進一步突破,“中申開東”的業務格局顯然也正在迎來挑戰。

1)突破!突破!直接上市政策待落地在望。

時間進入2023年11月以來,“突破”成爲了北交所改革的關鍵詞之一。

數量上,北交所上市的擴容趨勢明顯。

在自11月至今剛剛過去半個月時間裡,已經有6家企業的北交所申請被正式受理,而去年整個11月,僅有3家企業申報北交所上市。

更能讓市場感覺到增長潮涌的是更爲龐大的北交所上市的“後備”力量,據叩叩財經統計,僅2023年11月以來,已經有超過20家企業明確以北交所上市爲目的正式啓動IPO輔導被獲得監管層備案。

萬達軸承和九州風神成爲了北交所“深改19條”的首批獲利者,其在改革新規之下突破北交所申報期限的紀錄,也成爲了後來者的風向標杆。

樂普生物以北交所爲H股的迴歸落點,在進一步拓寬內地和香港“A+H”模式的惠及面的同時,也讓更多港股看到了歸A的又一種可能。

“在此之前,外界對北交所普遍的印象是市場估值低、掛牌企業基本面較弱、IPO融資規模小,但近期,一些北交所發行或申報的上市項目,也正在扭轉外界的這一固有印象。”上述某地方證監局人士向叩叩財訊表示,一批如紅東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紅東方”)、九州風神、浙江海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昇藥業”)等目前在北交所上市隊伍中排隊待審的企業,無論是企業的經營盈利狀況還是此次IPO的融資規模,在滬深IPO的待審隊伍中也不遑多讓。

於2023年9月1日正式申報北交所上市的紅東方,可謂是北交所不折不扣的“巨無霸”級上市項目。

在過去的三年中,主營草甘膦原藥的紅東方財務數據表現相當亮眼。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間,紅東方分別錄得營收5.92億元、11.29億元和19.15億元,三年間複合增長率高達79.8%,同期對應扣非利潤分別爲0.6億元、3.42億元和7.35億元。

本次北交所上市,紅東方原本計劃公開發行不超過 2553.3萬股(未考慮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情況下)以募集12.9億資金。

但在經過北交所首輪問詢後,紅東方決定下調募資規模至10.91億。

如果紅東方此次北交所IPO一旦按計劃成行,那麼其勢必將成爲今年以來募資額度最大的北交所上市企業,也將成爲北交所史上融資規模第二大的首發企業。

剛剛在2023年11月15日通過北交所上市委會議審覈的海昇藥業,其基本面也同樣刷新外界對擬北交所上市企業的認知。

據海昇藥業最新更新的IPO招股書(上會稿)顯示,在2020年至2022年間,除了2020年期扣非淨利潤不足8000萬外,剩下的兩年皆連續過億。且此三年中海昇藥業的營收,皆在20億規模以上。2023年上半年,海昇藥業營業收入錄得12.6億,對應扣非淨利潤已超5360餘萬,繼續連續實現過億的突破,指日可待——不可否認,即使在滬深A股擬主板上市企業的待審隊伍中,能達到海昇藥業這一業績水平的,也將被視爲成功上市的種子選手。

剛剛遞交北交所上市申請的九州風神,其實力也同樣不可小覷。

兩年前欲創業板上市遭否後,二次向A股發起衝擊的九州風神選擇了改道北交所。

看似上市門檻降低了,但九州風險的基本面和融資規模卻似乎未有“懈怠”。

據九州風神最新向北交所剛剛遞交的上市申請顯示,此次再戰A股,其計劃在不含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情況下發行不超過 1500.00 萬新股,以募集5億資金投向“馬來西亞工廠建設”、“歐洲營銷網絡建設”、“惠州工廠智能化升級及新產線建設”、“研發中心建設”等四大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這一最新的上市計劃與前次申報創業板時相較,在發行規模降低600餘萬股的同時融資額反而增加了4000餘萬。

據九州風神公開披露的數據顯示,僅2023年三季度中,其便錄得營收高達11.4億元,歸母淨利潤更是高達2.22億元。

“並不爲外界過多知悉的是,此前就已經有企業暗暗享受到了北交所的估值紅利。”上述投行機構負責人向叩叩財訊透露,近期,北交所一些新股的表現,無論是在發行估值上,還是上市後遭受到的市場交易的追捧,都是遠超過企業的預期的,如曾有一家擬科創板上市企業,在上交所審覈受挫後,撤回申請轉投了北交所懷抱,最終得以成功上市,在北交所融得的資金甚至達到過了計劃科創板上市時的一倍有餘。

2023年10月27日,於當日正式掛牌上市交易的阿爲特,在掛牌當日表現驚豔了整個A股,以1008.33%的漲幅完成了其資本市場的首秀。這也成爲了北交所首支“10倍新股”。

“北交所目前最爲業內期待的政策非直接上市政策的落地莫屬。”該投行機構負責人告訴叩叩財經。

北交所正在加快研究制定直接IPO的相關制度規則——這一消息是北交所總經理隋強在2023年10月17日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武漢金融博覽會上向外界透露的。

根據目前實施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下稱《註冊管理辦法》)規定,北交所的發行條件是發行人應當爲在全國股轉系統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掛牌公司。

所謂的直接上市,即申報北交所IPO將可能與滬深IPO的申報類似,意味着部分符合規定的企業不再需要在新三板掛牌期滿12個月的前置條件。

這一政策的突破,無疑將給企業更多的選擇空間,也有利於北交所吸引更多優秀的企業。

不過,正如叩叩財訊早前相關報道所言,北交所考慮制定直接上市的政策,並非意味着新三板掛牌時限要求的取消,新三板掛牌企業和特定符合條件的企業直接IPO,將是北交所之後申請上市的兩大並行路徑(詳見叩叩財經相關報道《北交所總經理隋強:正在證監會指導下,加快研究制定北交所直接IPO的相關制度規則》)。

雖目前北交所直接IPO的實用條件和上市標準仍在研究中,但有接近於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財訊透露,北交所直接IPO的條件,將從企業的資質、盈利能力、技術指標和市值等幾個維度來制定。

“如果一切順利,北交所直接上市相關政策最快將在2023年底前有所明朗。”上述知情人士早前也曾向叩叩財訊預測道。

“已經有不少企業前來向我們瞭解北交所直接上市規則的進度和可行性,有不少企業也在等待該規則的落地以擇機選擇啓動上市申報的方式。”上述投行機構負責人坦言,其中相當部分是具備衝刺滬深A股創業板甚至是主板上市實力的企業,也有部分是早前滬深兩市上市受挫的公司。

2)北交所保薦市場江湖格局紛爭將起?

雖北交所上市也是投行重要的業務版圖,但在開板2年以來,因北交所上市企業的融資規模較小,加之滬深兩市IPO在註冊制改革助力之下增長迅速且渠道通暢,北交所相關IPO保薦業務便成爲了多家券商眼中的“雞肋”,尤其是一些國內一線券商,在滬深IPO業務競爭激烈且耗費人力資源的前提下,對“回報率”並不高的北交所相關業務並不重視。

反倒是一些中小券商,難以在滬深兩市較爲成熟的IPO市場中與大券商們分庭抗禮,於是,佈局並深耕北交所業務,成爲了這些二三線券商的“特色”業務。

在滬深兩市和北交所上市業務中皆交出了優異答卷的中信建投,則是國內投行中一枝獨秀般的存在。

中信建投在滬深A股的上市保薦業務中的地位,已毋庸多言。

作爲唯一一家能在滬深IPO保薦業務與國內A股“投行之王”中信證券分庭抗禮的中信建投,不僅曾是科創板IPO保薦江湖中人人稱頌的“三中一華”中的“一中”之一,更是多年皆穩居於國內投行上市業務的前三甲排名中。

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10月31日,在今年前10個月中,中信建投以成功保薦25家企業實現滬深兩市IPO的數量與中信證券一道並列國內投行首位,排在中信建投和中信證券之後的,爲海通證券,當期完成了18家企業的IPO掛牌保薦。

在滬深兩市穩固的“兩中一海”格局,到了北交所卻被徹底打亂——中信建投依然“鶴立雞羣”,但中信證券卻再難稱王,而海通證券,更是泯滅於衆三四線券商的排名之中。

據叩叩財訊統計,自北交所於2021年11月15日正式開市以來,共有229家企業實現了北交所IPO上市,59家券商分別擔任了這兩百餘家企業的IPO保薦工作。其中,中信建投以21例項目的成功數位列第一,緊隨其後的則是申萬宏源和開源證券,這兩家保薦北交所企業上市的數量分別爲20家和14家。

雖申萬宏源與中信建投的在北交所IPO保薦業務的成績差距頗小,但前者的儲備項目卻明顯不如後者。

截止到2023年11月17日,由申萬宏源擔任保薦的北交所IPO在審項目僅剩3家,其中兩家處於問詢狀態,1家已過會並提交註冊尚待最終結果。反觀中信建投,其還有10家保薦企業分別處於北交所上市的問詢和受理階段。

中信建投也是目前擁有最多北交所上市在審項目的券商,同樣截止到2023年11月17日,北交所目前尚未獲得註冊最終結果的在審企業共有81家,其中屬於中信建投的項目佔比便達到了12.3%。

在滬深兩市打得難分難解的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在北交所中的地位可謂涇渭分明。

在過去兩年中,中信證券僅成功保薦了9家企業登錄北交所,在北交所IPO業務的國內券商中排名第7位。

此外,中信證券的北交所項目儲備也明顯不足,目前,其僅有1家項目排隊待審。

近兩年在滬深市場異軍突起的海通證券在北交所IPO中的業務表現也可謂差強人意,其兩年來北交所上市保薦項目的成功數僅爲6家,目前也僅有1家待審項目處於問詢中,這一成績也讓海通證券未能進入北交所業務券商排名的前十,甚至不及東吳證券、中泰證券、東北證券。

至於自詡“投行貴族”的中金公司,似乎依然未能吸取當年輕視創業板的教訓,對北交所的“小項目”不屑一顧,兩年來,僅擔任了5家北交所上市項目的保薦人,其中4家目前已經完成註冊,還有一家排隊待審。

曾因抓住科創板開板的機遇躋身一線投行行列的華泰聯合,作爲“三中一華”中唯一的“一華”,在北交所IPO業務上更是羸弱,兩年來,其僅成功保駕護航過一家企業於北交所上市,不過,華泰聯合目前還有一例北交所上市項目處於待註冊狀態,還有一例正在問詢中。

“無論是因科創板開板形成的“三中一華”保薦格局,還是目前穩固多時的滬深A股“兩中一海”的鐵三角,除中信建投外,其餘四家目前雖在北交所保薦份額並不亮眼,但如果在市場和政策環境影響下,轉而發力北交所,憑藉多年的業務經驗和積累下的人脈關係以及行業地位作爲保障,相信在短期內都會有所突破,這就將勢必對部分二三線券商在北交所的已有份額造成擠壓。”上述投行負責人認爲。

“當然,隨着北交所的擴容,本身項目的總數也在增加,其中一些早前佈局並深耕北交所業務的二三線券商,則很可能依靠精細化服務的特色業務,放大其中機會,從而真正實現彎道超車。”該投行負責人士補充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