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IPO審覈加速:30家企業總募資超85億元 逾1/3系轉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自6月21日受理了新“國九條”後首家IPO企業後,北交所的審覈速度持續加速。

7月8日,華興股份在北交所官網更新審覈狀態,回覆了交易所第四輪問詢。截至目前,北交所正常在審企業數量達到110家,僅次於創業板(126家在審)。

期間,北交所在短短8天內(6月21日至6月28日)新增受理IPO企業28家,受理速度在各大板塊中遙遙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過了6月30日之後需補充新的財報,因此往年的6月末通常是企業申報IPO的高峰期,但今年6月下旬,滬深交易所IPO受理卻顯得格外冷清,除了6月20日滬深交易所各有一家IPO受理之外,之後再沒有新增,反而是北交所掀起了受理小高潮。

“北交所當前受理速度與此前上市節奏較快時期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考慮到IPO調節奏的現狀,如今的項目受理速度已經略超預期。如果這一受理節奏能夠保持,企業登陸北交所的意願和積極性都會增加。”華北一名資深的券商保代告訴記者。

30家企業平均募資規模2.85億

隨着新“國九條”發佈,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行上市規則進一步完善,6月以來,A股市場IPO受理、審覈逐漸恢復。

今年以來,北交所合計受理IPO企業30家,其中製造企業佔據九成以上,專用設備製造、汽車製造和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分別有5家、3家和3家企業申報,數量最多。此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也分別有2家企業申報。

從募資規模來看,30家企業總募資額爲85.57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募資2.85億元,其中29家擬募資規模過億,僅杰特新材一家企業擬募資規模在千萬級別,爲2900萬元。該公司是國內工業用玻纖布行業細分領域的企業,業績規模也較小——2023年營業收入2.08億,淨利潤約3543萬元,於6月25日獲得受理。

而募資規模最高的則是錦華新材,擬募資規模爲7.78億元,也未超過十億。其是新“國九條”後北交所首批受理企業之一,主要從事酮肟系列精細化學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國內硅烷交聯劑、羥胺鹽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從財務數據上看,錦華新材是今年北交所受理企業中業績規模最大的公司。2023年,錦華新材實現營業收入11.15億元,實現淨利潤1.73億元。公司已披露的2024年一季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3.133億元,同比增長26.09%,淨利潤6108萬元,同比增長246.58%。

除此之外,志高機械、奧美森、崑崙聯通、海金格的擬募資金額也超過4億元,分別爲5.36億元、4.63億元、4.58億元、4.32億元。

整體來看,北交所企業募資規模較滬深交易所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存在超過十億、甚至百億的超大規模IPO,但考慮到北交所體量也遠小於滬深交易所,部分市場人士擔憂高頻的IPO可能會帶來衝擊。

資深新三板評論人周運南認爲,在臨近財報有效期截止日恢復受理了一批企業的上市申請,表明北交所的上市通道相對恢復了正常,主要因爲北交所面對的是中小企業,上市公開融資規模小,對二級市場負面影響小,但對中小企業正面效應大。

值得一提的是,從實際的IPO節奏來看,今年以來,北交所新股發行頻率並沒有明顯快於滬深交易所。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北交所合計發行了9只新股,最近一次新股申購的時間是在今年5月21日,而去年上半年北交所總共發行了超40只新股。期間,滬深交易所則分別發行了17只、19只新股。

其中,7月1日,擬在創業板上市的喬鋒智能已完成發行,7月11日、7月15日,創業板還將發行兩隻新股(科力裝備、綠聯科技)。而截至目前,北交所還沒有7月的新股申購計劃披露。

周運南指出,北交所新股上市的節奏取決於證監會註冊批文放行的節奏,目前整個京滬深的新股上市都很少,可能都在等二級市場走穩,“只要北交所上市流程恢復正常推進,同時存量排隊企業還不是特別多,暫時還不會形成堰塞湖。”

1/3企業曾遭撤否

從業績規模來看,30家新受理企業2023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67.61億元,平均每家企業營收爲5.59億元,2023年合計實現淨利潤19.51億元,平均每家企業淨利潤爲6501.73億元。

整體來看,申報北交所上市的企業規模較小,但較往年有明顯提升,其中,最新一年(2023年)淨利潤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合計18家,崑崙聯通、宏遠電磁、建院股份和錦華新材四家企業營收超過10億元,錦華新材、德芯數字、志高機械、崑崙聯通四家企業淨利潤過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受理的30企業中,有11家曾申報其他板塊,但最終遭遇撤否,佔比超過三分之一。

較典型的如崑崙聯通、鼎佳精密,都曾申報在滬市主板上市。其中,崑崙聯通2023年6月獲滬主板受理,但又在今年2月撤回IPO申請,隨後換賽道轉戰北交所,並於今年5月下旬完成相關輔導工作,在一個月後獲得北交所IPO申請受理。

珈創生物則先後申報科創板、創業板,但兩度闖關均失敗。2020年,珈創生物在華龍證券的保薦下遞交了科創板上市申請,儘管其最終走到了上市審議環節,但最終由於科創屬性問題遭到上交所的否決;2022年轉戰創業板,但最終又因爲考慮到研發投入與“三創四新”指標差距而選擇撤回了申報材料。

此外,德芯科技、志高機械、東昂科技、宏遠股份、愛得科技、科馬材料等也曾撤回材料,其中,德芯科技2021年申報創業板上市,但隨後遭遇深交所現場督導,於2022年9月撤回材料。

對於撤回材料的原因,大多與業績下滑或不符合板塊上市條件等有關。較典型的如愛得科技,其申報創業板上市之時,最近三年研發投入複合增長率爲24.56%,累計研發投入金額爲5345.16萬元;但公司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爲15.93%,低於深交所“創業板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評價標準”中,複合增長率不低於20%的條件。

此外,受集採影響,愛得科技的業績也在持續下滑,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2億元,同比減少8.22%;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356.86萬元,同比減少31.85%。

不過,上述“轉道”北交所的企業中,暫無企業在招股書中披露對賭協議等內容。

申萬宏源研究專精特新首席分析師劉靖認爲:“在當前嚴監管的背景下,北交所在審覈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上並不會更寬鬆。企業轉戰北交所的原因大多還是利潤體量不夠,三分之二的企業扣非淨利潤在4000萬~6000萬元,更適合申報北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