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友李政道先生,95歲生日快樂

2021年11月24日,是諾貝爾獎得主、世界傑出物理學家,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榮譽博士,校友李政道先生的95歲生日。

湖北省北京大學校友會號召湖北校友學習李政道校友的探索精神和前瞻視野,學習其身體力行的家國情懷和赤子之心,學習其爲國育才、甘爲人梯的師者風範。

// “聯大”破格錄取生

1944年的一個清晨,“砰砰砰”,中國雲南昆明一間屋舍內,正在備課的吳大猷被門外一陣清脆的敲門聲打斷思路。他打開門,只見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揹着裝滿書的大網兜,不時循着勒肩的細帶子。

1946年,在昆明求學的李政道

孩子趕忙問道:“請問,這是吳大猷教授的家嗎?我叫李政道”,說着便恭敬遞上介紹信。讀畢,吳大猷明白了:站在自己面前的青年之前在浙大求學,由於戰爭動亂導致遷入貴州後陷入困境,學校不得已暫停辦學,老師們有感於他艱苦求學和才學兼優,遂建議他試着轉學到西南聯大。此封信由李政道親戚的熟人、吳大猷美國求學時遇到的樑大鵬撰寫。樑大鵬得知李家老三是個不可多得的好苗子,熱心提筆促成此事。

吳大猷是中國物理學界富有名望的教授,楊振寧、黃昆、朱光亞、馬大猷、黃授書、張守廉等多位後來的頂尖學者,都曾是他的學生。1934年,27歲的他受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饒毓泰聘請,從密歇根大學回國到北大講授物理課程。1938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遷往昆明,臨時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吳大猷也到此執教。

李政道不知道這封推薦信能否打動吳老師,因爲按照入學規則,李政道未經考試而中途申請加入,是沒有先例的。不過,吳大猷爲他進入聯大積極奔走。幾經輾轉,李政道於1945年作爲北京大學學生註冊,正式轉學至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一封信就足以改變了李政道的命運?吳大猷後來回憶,其實他與樑大鵬在美僅一面之緣,是被信中李政道的求學經歷和堅定的目光深深打動。

李政道在家排行老三,打小酷愛閱讀,所讀書目遍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領域,常常沉浸書香便不知書外所蹤。家裡人都喚他“三糊塗”,他也不以爲意。看不懂的,向哥哥們請教;看明白的,向家人娓娓道來;看完家裡的,就央求父母帶他逛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等等,都是李政道最喜愛的地方。愛丁頓的《膨脹的宇宙》,他愛不釋手翻閱多次,裡面講述的星辰宇宙,都令他深深着迷。愛好驅使下的深度閱讀,培養了李政道細密推敲、善於思考的習慣。正是這份勤學善思,成就了一段從書店小主顧到“聯大”破格錄取生的傳奇。

在浙江大學,李政道師從“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和“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兩位老師的教導點亮了他耕耘物理科學的心燈。

在西南聯大,吳大猷向李政道提供了最優質的物理學教育平臺。求知若渴的李政道則時常感到課內知識意猶未盡,常常在完成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後再主動向吳大猷討教課外的知識。在“冬凍夏暖”、擁擠破敗、漏雨漏風的校園裡,臭蟲、空襲、飢餓,都沒能把聯大人打倒,李政道也在這樣的環境中迅速成長。

學業成績一向優異的李政道,一直記得自己在電磁學考試中僅得了83分。這門課由葉企孫教授出題,難度非常高。其實,李政道的作答近乎滿分,而葉老師卻認爲他實驗時出現失誤,扣除15分,也精益求精地在理論部分扣除2分。極爲嚴格的判卷背後,折射的是葉企孫的爲師之風,更是他希望嚴格培養學生,振興國家教育的拳拳熱心。

//“細推物理須行樂”

1946年,經吳大猷推薦,李政道以大三學生身份破格獲得機會,和朱光亞結伴赴美。李政道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費米(E. Fermi)。

1948年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讀博士期間

四年後,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在芝大天文系任助理研究員,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此後,李政道又先後到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

李政道回憶道,正是恩師們的培養和舉薦,他才能在熱愛的物理領域一步步拓展邊界,感受物理之美,傳遞物理之樂。

//宇稱不守恆定律

在李政道車載斗量的學術成果當中,宇稱不守恆定律無疑是最爲人們所熟知的一個。1957年,他與楊振寧一起,用這個定律摘下了物理學的王冠——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一定律何以成爲經典?除去它在學科上的重要意義之外,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恐怕便是由於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的一種絕妙隱喻:嚴格的對稱看似規範而工整,卻總覺少了些許變化;大致對稱下又有細微差別,錯落有致,富於變化,往往別有生趣。

而李政道的研究信條,亦如這句話中所言。

當他進入一個全新的學術領域時,從不拘泥於前人的方法,而是開闢自己的新道路。他也專注於別人未知、未能的領域,從最基本的理論、公式出發,一步步推演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理論。

隨着他在理論物理學領域裡研究的深入,他逐漸發現,當自己面對新的研究課題時,曾經研究過、思考過的問題,竟能給他獨特的啓示。

論證白矮星的元素組成,修正了當時人們對星體演變的基本觀念;證明出統計力學中的重要公式,深受愛因斯坦的認可;研究雖屬理論物理學的範疇,卻堅持將理論與實驗相結合……

如今,這位物理學巨人時常和愛因斯坦、泡利、海森堡、巴丁這些偉大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在他身上,有着一段物理學的黃金歲月的印記。

//培養人才的“總家長”

改革開放後,李政道開始頻繁回到祖國。1979年,李政道先生應邀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系統講課。在此期間,他發現這些學生大多成績優異、能力突出,對了解世界最新科技進展狀況如飢似渴,如果能到國外世界一流的學校深造,將對中國的人才培養和科研發展大有裨益。

鄧小平同志會見李政道先生及夫人

李政道先生一一與美國各高校物理系聯繫,從零開始制定“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項目”(CUSPEA)的制度程序。在國內,由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的沈克琦教授和時任北大物理系主任的趙凱華教授帶領組織物理科目閱卷工作。在美國,僅有李政道一人運作。

大到幫助學生申請學校,小到負責他們到美國後學習及生活上的種種瑣碎之事,李政道先生逐一親自操刀,堪稱CUSPEA的總家長。1979-1988年,CUSPEA共推薦學生915人赴美深造,其中202人來自北京大學。這些學生也不負衆望地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們大多數選擇回國,爲國家科研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爲各領域的學術領軍人才和骨幹。

爲了讓CUSPEA歸國學生更好適應中國國情,併爲中國科研人員提供機遇,在李政道先生的建議和推動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北京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心先後建立,李政道先生擔任兩個中心的主任。中心成立之初,計算機資源稀缺,李政道先生就四處協商,爲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募得大量設備,免費向全國科研人員開放。

1992年4月,李政道先生與時任校長吳樹青在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新址啓用儀式上剪綵

除了學術上的成就,李政道先生一直想着如何幫助更多學生。1998年,李政道先生捐贈全部私人積蓄,發起 “秦惠䇹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

//“何用浮名絆此身”

李政道先生常年不知疲倦地往返於國內外,每次回國幾乎都要到北京作報告,毫無保留地爲學界帶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那些尚未發表的觀點。

他從不在意學術競爭的名利,也不消費諾獎所帶來的光環。他總說,不能因爲諾獎才刻苦研究物理,而應保有對自然的探索和追求,勇攀科學高峰。針對國內存在的唯出國有用論,李政道嚴厲駁斥:光依靠出國留學不是長久之計,最後一定是要在中國培養中國年輕的科學家,在中國做出成績來。

他還打趣道:“我們當時儀器幾乎等於零,物理系只有一個量電壓的,只能讓大家看。我不幸地用手一碰,把其中唯一的一根主線弄壞了。因此後來就只能專做理論物理了。”他想表達的是,最重要的、具有決定性的並非是條件,而是具有創造性的人。

他在國內推行的重大建議,在實施前都會徵求國內朋友們的意見。李政道曾經對老朋友朱光亞傾訴:平生最大的心願和安慰就是能夠爲祖國做點有益的事情。

2008年,李政道先生和時任北大校長許智宏、時任北大常務副校長林建華在燕南園55號樓內

//物理大樹已成林

邁入21世紀,李政道仍然保持着對北大物理學發展的熱情。從機構建立、人才引薦、跨學科交叉等多個維度,親自扶持推進工作。

1999年,建議CUSPEA學者湯超加入北大,在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創辦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2001年9月,支持成立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2006年11月25日,推動成立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他以八十高齡親自掛帥,擔當中心主任至今……他事無大小、親力親爲,促進高能物理、核物理、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等領域前沿的國際合作研究,使之成爲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機構。

2003年9月15日,李政道先生與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師生合影

一幀幀、一幕幕,北大物理小苗誕生於民族危難之時,是中國物理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它一路倔強而茁壯地成長,如今蒼蒼鬱鬱。李政道本人也再受啓發,欣然作畫“物理大樹已成林”,寓意爲北大物理過去的九十年,就是伴隨着近代物理學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成長成才的九十年。

李政道相信,未來物理學繼續枝繁葉茂,中國的物理學事業和北大的物理學科,繼續蓬勃發展,物理之林定會越來越茂盛。

來源: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