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循環農業大突破 魚菜共生獲列國際循環經濟資料庫
堤岸上的溫室用魚池的水栽培出豐肥的蔬果,成功創造循環經滴價值,獲得國際肯定。記者蔡維斌/攝影
雲林縣褒忠鄉公所和新湖農場合作,利用農場加工產生的大量剩菜作爲飼料,用來養殖草魚和大鰱魚,實驗成功,進一步在魚塭堤岸建造溫室,透過改良式魚菜共生模式,抽魚塭的肥水栽植高經濟作物,循環農業成亮點,獲循環臺灣基金會選爲成功案例並翻譯成英文版,收錄在國際資料庫中,爲雲林農業首例。
因應極端氣候,褒忠鄉公所與新湖合作農場成功開發全國規模最大的魚塭型「魚菜共生」,利用農場加工產生的廢菜養魚,再以魚塭循環水成功種植各類美生菜、草莓等蔬果,成爲臺灣循環農業新亮點。
公所農業課長樑晉源說,新湖農場是雲林規模最大的美生菜加工場,供應統一超商、麥當勞打響美生菜品牌,每天加工產出大量剩餘菜葉,即與公所合作推展「魚菜共生」,成立美生菜優質營農環境專區,利用荒廢魚塭改造循環水系充,成功運用廢菜葉養魚,魚池肥水再用來種菜,創造多元價值,成爲國內循環農業示範點。
新湖農場理事主席陳清山說,水無毒纔可養魚種菜,經3年改良實驗,魚菜共生將是未來循環農業發展的主軸,尤其極端氣候,蟲害多產能下降,魚塭型魚菜共生不僅可大規模生產,滿足全年不缺菜;且能栽種無毒蔬果,一舉數得。
陳清山說,廢菜養魚後,再把肥沃的池水抽進堤岸四周的溫室來養菜,經由菜根淨化水質後,再把淨水導入魚塭循環使用,一點都不浪費水,溫室可增設光電,產電降低水溫,創造更優質的養魚種菜空間,可省大量飼料、水電成本,更可彌補夏菜不足的窘境,好處多多。
魚塭型魚菜共生去年發表後,深受農政單位肯定,也引起循環臺灣基金會重視,不但納入
國內循環產業案例集,更翻譯成英文版收錄在國際資料庫中,供世界各國參考,成爲雲林農業首例,褒忠鄉長陳建名欣喜臺灣農業讓世界看見。
新湖農場把加工所剩的美生菜葉倒入魚塭用來養魚,再把魚塭水抽進堤岸溫室種菜,溫室等同水質淨化機,再把淨水流進魚塭,水循環使用毫不浪費。記者蔡維斌/攝影
魚塭養魚的肥水抽進堤岸上的溫室,經蔬菜根部淨化水質後再排入魚塭使用,成功開發魚塭型魚菜共生,獲收錄到國際循環經濟資料庫中。記者蔡維斌/攝影
魚塭型魚菜共生不僅可種植芝麻、蘿蔓等高經濟蔬菜,更成功培育草莓,彌補臺灣夏菜不足的宭境。記者蔡維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