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已爲此輪“秋颱風”賠付數十億,我國將逐步形成中國特色巨災保險制度

前有重擊我國南部沿海地區的“摩羯”,後有連續登陸上海的“貝碧嘉”和“普拉桑”,接二連三的“秋颱風”不僅打破了登陸強度的紀錄,也給各地造成了不小的財產損失。

在9月27日舉行的國新辦政策吹風會上,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26日,保險業對於“摩羯”颱風造成的損失已賠和預賠24億元;另據第一財經記者向上海金融監管局瞭解到,截至日前,上海財險公司針對颱風“貝碧嘉”和“普拉桑”的已決賠款爲1.15億元,預估賠款則達12.25億元。

“從國際經驗來看,巨災保險是應對自然災害損失補償的一個重要工具。”尹江鰲在吹風會上表示,我國在巨災保險上前期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爭取各方面支持,推動建立健全國家巨災保險保障體系,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更好地服務防災減災救災。

此輪“秋颱風”保險業賠付已達數十億

9月開始,接二連三的“秋颱風”接連登陸我國,顯示出了強大的破壞力。颱風過後,災區一片狼藉,多地遭遇嚴重積水,房屋受損,車輛被砸,許多農作物被毀,商業活動停滯,衆多企業和家庭遭受財產損失,災後重建工作艱鉅而漫長。在這個過程中,保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9月26日,應對“摩羯”颱風,保險業接報案9.8萬件,已賠和預賠24億元,較好地支持了風險減量和災後重建。而面對前後登陸上海的“貝碧嘉”和“普拉桑”,上海金融監管局數據顯示,截至9月25日,上海財險公司已決案件2.89萬件,已決賠款1.1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針對此輪臺風的保險理賠工作還未完成。例如在上海地區,儘管目前已決賠案爲1.15億元,但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數據顯示,截至9月24日15時,上海財險業已接到“貝碧嘉”“普拉桑”相關報案共5.87萬件,預估賠款12.25億元,顯然理賠還在路上。

對此,第一財經獲悉,近日上海金融監管局聯合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市應急局、市防汛辦等部門聯合召開防汛救災及災後重建金融服務工作調度會,要求綜合運用“線上+線下”多種手段,鼓勵公司間開展查勘定損合作和結果互認,確保儘快完成全部已報案件的查勘定損工作。而在9月16日,金融監管總局指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印發《“摩羯”颱風災害財產保險理賠指引》,這是保險業首次針對颱風災害專門出臺的保險理賠指引。該指引結合海南、廣東、廣西等地方需求,針對“摩羯”颱風中損失較多、涉及面廣的車險、農險、家財險等重點領域,規範了報案、查勘、理算、賠付等環節理賠服務標準。

颱風所造成的損失巨大,影響面廣泛。因此在這些理賠中,涉及險種較多。除了車險、家財險、農險、企財險、巨災險、人身險等險種,還會涉及行程延誤險等碎片化險種。

其中,從國際經驗來看,巨災保險是應對自然災害損失補償的一個重要工具。巨災保險是指保險公司按約定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事件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或對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承擔給付保險金。

據尹江鰲表示,2022年“伊恩”颶風和2011年日本“311”地震災害中,保險業分別賠付了約600億美元和350億美元。

此次對於“秋颱風”的賠付亦有巨災保險的身影。據公開信息顯示,截至9月25日,人保財險海南分公司累計支付颱風“摩羯”全省巨災保險賠款5508萬元。不過,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上海的此輪臺風賠付中目前還未收到巨災保險產品的相關報案。

逐步形成中國特色巨災保險制度

事實上,巨災保險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正變得越發急迫,其背景是全球巨災損失的不斷上升。

瑞再研究院4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142起自然災害創歷史新高,累計保險損失達1080億美元。據該機構預測,隨着全球氣溫升高,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會進一步上升,在未來十年間,保險損失可能會翻倍。

和全球巨災損失上升的趨勢一樣,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發布的數據顯示,與近五年均值相比,我國2023年各種自然災害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和農作物受災面積分別下降24.4%、2.8%和37.2%,然而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上升96.9%、12.6%。

隨着自然災害的頻發,近年來我國也將建立巨災保險體系放到了重要戰略位置上。

我國首先針對居民住宅開始開展地震巨災保險探索。2016年《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的發佈標誌着我國正式拉開了巨災保險制度建設的序幕。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2月底,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累計爲全國2170萬戶次居民提供8034億元住宅巨災風險保障。

今年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政部印發《關於擴大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保障範圍 進一步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的通知》,將颱風、洪水、強降雨、滑坡等災害納入保障範圍,並實現基本保險金額翻倍,逐步提高巨災保險普惠性和可及性。同時提供商業保險補充,充分滿足各地區差異化風險保障需求。這也意味着我國的巨災保險制度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同時,我國在廣東、廣西等十餘個省份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綜合性巨災保險試點,也推出了指數保險等創新險種。今年2月底,全國首單全災種、廣覆蓋、長週期的綜合巨災保險落地河北。尹江鰲稱,廣東省巨災保險試點近三年保費收入爲8.6億元,賠付19.3億元,賠付作用明顯。今年初的河北省試點則爲全省2635萬戶7400多萬羣衆提供風險保障。

隨着巨災保險體系的發展,我國保險業在巨災中的賠付作用也明顯上升。公開數據顯示,2008年汶川地震時,保險對直接經濟損失的賠付還不到1%;2021年河南“7·20強降雨”時,保險業在巨災中的賠付佔直接經濟損失達到約10%;2023年華北強降雨,僅河北一地保險的賠付佔到當地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

但這樣的賠付佔比與全球平均40%左右的自然災害損失保險賠付率相比差距仍然明顯。

在本月發佈的保險業“頂層設計”3.0文件《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 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被放在了“提升保險業服務民生保障水平”板塊中的首位。該文件對於巨災保險提出了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巨災保險保障機制、拓展巨災保險保障範圍、擴大綜合巨災保險試點、研究探索巨災債券等要求。

尹江鰲在9月27日的吹風會上也給出了下一步的巨災保險工作方向。

首先,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分三個層次逐步形成“保基礎保民生、高普惠廣覆蓋”的中國特色巨災保險制度:在基礎層,主要是由政策性保險提供基本保障;在擴展層,將巨災傷亡保險等納入保障範圍;在補充層,由商業保險提供保障。

同時,金融監管總局將繼續鼓勵各地結合實際,爭取政策支持,擴大試點;並繼續指導行業健全制度機制,完善理賠服務標準,運用科技手段,更好地發揮風險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