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案「臺灣這點與國外相反」 醫師揪疑點曝:仍有下毒可能
寶林案延燒至今,醫師認爲,案件仍存在疑點,追查來源是否爲下毒依然重要。記者林俊良/攝影
信義區「寶林茶室」食安風波延燒至今,衛福部29日晚間表示,8例重症個案皆檢驗出「米酵菌酸」,而關鍵食材「粿條」及其餘食品之檢測結果呈現陰性。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通常中毒後因人體濃度低,較難測出結果,透過檢測濃度高的食材,才能診斷出米酵菌酸中毒,然而此次的檢驗中,臺灣卻完全相反,他直言,「感覺下毒還是有可能」。
寶林茶室案截至今(30)日上午,全臺已累計25例中毒,包含2例死亡、5名加護病房、1名一般病房,以及17名返家休養。衛福部29日晚間公佈最新調查進度,包含死亡2例在內,共在8例重症個案體內檢驗出「米酵菌酸」。不過,案件關鍵食材「粿條」,以及香蘭葉、在來米粉等食品檢體之檢驗結果卻都呈現陰性。
針對檢測結果,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臺灣這次的米酵菌酸中毒破案方式很奇怪,堪比電影還離奇!」他指出,參照國外論文經驗分享,通常人中毒後,由於人體濃度低,較難檢測出結果,透過檢測濃度較高的食材,方能診斷爲米酵菌酸中毒。
反觀臺灣,蘇一峰直呼,恰好完全相反,「每個病人都驗出來了,偏偏每個食材都驗出陰性,感覺下毒還是有可能」,他表示,追查來源是否爲下毒依然重要,「不然臺灣的傳統美食這次就被抹黑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