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穩價護航糧食市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的預期目標。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專家認爲,必須強化糧食穩價保供韌性,確保今年糧食產量預期目標實現,爲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夯實基礎。

糧價逐步迴歸合理水平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秋糧累計收購量超3億噸,相當於秋糧產量的60%。從稻穀看,中晚稻旺季收購已於2月底圓滿結束,共收購1.05億噸,市場價格總體平穩,優質優價特徵明顯。

近兩年,受國內外各種因素影響,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弱勢運行,除稻穀相對平穩外,玉米、小麥、大豆均回落明顯,影響農民種糧收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去年秋糧上市以來,積極落實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大玉米收儲力度,促進大豆銷售和加工轉化,着力促進產銷銜接,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堅決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從玉米看,春節過後,隨着收儲調控措施進一步落地,市場信心持續恢復,玉米價格有所上漲。從大豆看,隨着企業復工復產、學校開學,各類主體補庫需求增加,市場看漲氛圍增強,貿易商收購積極性提高,持續上調收購價格。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遼寧大學副校長仇煥廣表示,低價糧進口是國內糧價走低的一個重要原因。2024年,我國糧食進口量高達1.58億噸,國內市場供應充足,生產與貿易失衡,糧價較低,影響農民種糧收益和積極性。亟需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控制糧食進口節奏和規模,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市場供需,防止穀賤傷農。

加徵關稅無礙糧食安全

近期,我國爲應對美加兩國加徵關稅,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其中對小麥、玉米加徵15%關稅,對高粱、大豆加徵10%關稅;對原產於加拿大的菜籽油、油渣餅、豌豆加徵100%關稅。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王遼衛表示,對美加兩國部分農產品加徵關稅,不會影響我國糧食穩定供應。

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1000斤,庫存處於歷史較高水平。王遼衛表示,加稅後進口糧成本增加,有利於減少低價進口糧對國內市場的衝擊,擴大國產糧食消費,帶動國產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價格回升,有利於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近年來,我國積極拓寬農產品進口來源國範圍,逐步形成多元化進口格局,有效化解單一渠道依賴帶來的威脅。“我國糧食進口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度顯著降低,能夠有效應對國際糧食形勢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王遼衛說。

仇煥廣表示,我國對美加兩國部分農產品加徵關稅,是針對這兩個國家單方面挑起貿易摩擦的反制措施,並維護我國產業安全和農民利益。同時,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對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產品全面給予零關稅待遇,助力其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確保實現糧食產量預期目標

確保糧食穩產豐產始終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仇煥廣表示,應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爲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充分釋放增產增效潛力。強化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方位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擺脫靠天吃飯,實現旱澇保收。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情報室主任張學彪表示,實現糧食產量預期目標,要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落實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穀補貼政策,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針對產糧大縣面臨的糧財倒掛問題,要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健全糧食主產區獎補激勵制度,加大對產糧大縣的支持。

糧食種植效益低,糧食加工產品附加值不高是重要原因。仇煥廣表示,要提高糧食產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堅持市場導向、質量導向,充分挖掘鄉村“土特產”資源,加強糧食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做足做活“農頭工尾”“糧頭食尾”文章,提升全產業鏈水平,打造出一批極具地域特色的鄉字號、土字號品牌,帶動農民增收。(經濟日報記者 劉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