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處理心理異常學生突發安全事件?

一道防線,兩手準備,三方合力,四階模型,五重身份。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陳穎 重慶市南開兩江中學校

今年下半年,據“中國網心理中國”綜合報道,中國疾控中心發佈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圖》,此項調研分析了全國30餘省市近10萬13—18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卷,結果顯示約64.6%的青少年認爲自己幸福感一般,約25%青少年表現出明顯心理健康問題。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2024年,教育部決定將每年5月確定爲“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

加強對青少年羣體心理健康的科學預防和精準干預已成爲現代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板塊,班主任在面對心理異常學生突發安全事件時,該如何開展工作幫助學生呢?

一道防線

防治“未”病,降低風險

應對心理異常學生突發事件的第一道防線是平時的細緻觀察、暖心關懷和科學預防。

班主任在發現學生心理異常後應首先上報學校,同時與家長取得聯繫。

學校應建立學生安全應急預案,若情況嚴重應聯繫醫院或其他社會力量支援。

家長應降低對孩子學習生活的過高要求,支持孩子合理訴求,瞭解心理狀態,增加親子陪伴,關注生活細節,給予關心鼓勵。

兩手準備

資料收集,應急預案

班主任在建班之初需要對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個人情況進行調查,可採用問卷調查、個人檔案、交流座談等綜合方式多維度瞭解學生情況。

對於高危情況,如心理普測結果“高危”學生,平時觀察發現出現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的“三低”狀態學生,有自殘傾向的學生,有自我傷害經歷的學生,有家庭精神遺傳病史的學生等羣體,需要特別關注,時刻觀察,做好預案,降低突發安全事件的概率。

同時,針對高危學生羣體,要在學校安全應急預案的基礎上擬定班級二級應急預案,應急預案需包含突發事件發生時的第一聯繫人和第二聯繫人、具體處理流程、需要聯合協作的部門及人員、處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內容,做到若有事發生就有“案”可依,以此來降低突發事件的危險性,減少不良影響。

三方合力

校家社會,協同育“心”

心理異常學生突發事件發生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共同協作,以學生爲圓心,形成保護支持的三重同心圓。

學校角度,提供製度保障推進實施落實,成立專門的應急處理工作小組,由校領導、年級主任、班主任、心理教師、科任老師共同推動工作。班級落實支持細節,營造寬容平和的班級氛圍,提供溫暖有力的切實支持;

家庭角度,重在梳理親子問題,輸出親情力量,大量案例表明,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或多或少與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有關,班主任要儘量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社會角度,提供更便利的學生心理問題諮詢及醫療資源,普及基礎心理知識,提升公衆認知和關注度。

四階模型

科學處理,有序推進

1. 救

一旦發現心理異常學生出現身體不適或危機情況,應立即啓動班級應急聯動方案,將學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2. 聯

聯繫學生家長告知學生突發情況,注意用詞儘量客觀,不採用猜測、預估、主觀感受等詞語進行溝通,注意安撫家長情緒;情況嚴重時,應聯繫校外專業輔助機構,如醫院、轄區心理幫助點、派出所等,爭取更專業的多方支持;聯繫副班主任或班級科任老師留在事發現場繼續瞭解情況,收集信息。

3. 助

專業機構提供治療幫助,班主任的主要工作體現在“強心”,可通過家訪和組織學生錄製關心視頻等方式鼓勵學生重樹信心,傳遞關心和希望,強化學生的正向信念。

4. 穩

心理異常學生安全事件發生後,最忌再起波瀾,造成二次傷害。班主任在事態可控的前提下,需儘量穩定當事學生情緒,穩控現場事態和輿論。

學生返校時,需協同家長、科任老師共同制定有針對性的學習生活過渡計劃,進而穩固前期的治療幫助效果。

“四階模型”處理突發安全事件案例

五重身份

多元關注,全力支持

1. 觀察記錄者

一旦確認學生心理異常,應立即建立學生個人檔案。

學生個人檔案裡應包含學生基本情況,監護人聯繫方式,心理診斷結果,用藥情況等基本信息,同時,還要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加強對學生的觀察,發現異常信號應做好詳細記錄和科學干預。

突發事件發生時,全面記錄事情細節,如現場圖片、目擊學生情況說明等,爲後續尋求外界幫助和科學處理提供最真實有效的憑證。

2. 溝通協調者

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班主任是家校、醫校溝通的橋樑,及時向家長通報情況,按就醫要求提供學生在校相關佐證。

若學生需在家或醫院休養治療,還需要做好後續的溝通工作,保持聯繫和關心。

3. 引導支持者

對於受突發事件影響的當事學生和在場學生,班主任可根據專業建議,通過傾聽、聊天、書信等多種方式與學生共情,提供正面情緒價值,引導學生積極勇敢面對問題,爲學生重拾信心提供切實有力的支持。

4. 教育引領者

在班級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可利用班會課或心理團輔課程有意識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

可開通班級“樹洞”信箱、解憂雜貨鋪等傾訴渠道,助力班主任及時發現問題;

可通過開展班級心理健康周活動,推選班級“陽光心理”宣講員等多種活動營造積極陽光的班級氛圍,讓學生對心理異常現象“脫敏”,首先做到不排斥、不歧視,進而互相包容理解支持。

5. 研究改進者

班級管理工作需要班主任不斷學習心理專業知識,瞭解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斷積累經驗。

每一次危機事件也是學習改進的機會,班主任應對每一次突發事件進行及時覆盤,分析處理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優化處理流程及方法策略。

在面對心理異常學生安全事件時,從以上5個角度出發有助於班主任科學有序推進工作,引導學生穿越迷霧,爲心護航。

大量真實案例表明,身心發展期心理異常的學生,受家庭關係、環境影響、模仿效應等綜合因素影響較多,呈現出暫時性和突發性兩大特徵,且大多數情況是可以自愈或者經治療改善的。因此,班主任不妨把學生心理異常看作是“情緒感冒”,相信通過科學的治療幫助,孩子一定能恢復健康,邁向光明的成長之路。

你認爲呢?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