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經紀人“轉正”自我提升壓力反增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宣版權經紀人等19個新職業。此番喜提“轉正”,業內人士自然欣喜。版權經紀人所掌握的版權知識和談判技巧將更好地爲維護原創作者權益、提升原創環節在產業鏈中的權重發揮積極作用。同時,版權經紀人也面臨着越來越大的自我提升壓力。

成爲新職業是利好消息

現年43歲的王鶴鳴是國內一家影視項目交易平臺——劇本超市的創始人。他原本是位演員,曾塑造2010年版電視劇《紅樓夢》中的薛蟠、《新三國演義》裡的劉禪等形象。2015年,他的人生轉換了一個賽道:轉型做編劇經紀人。

截至目前,王鶴鳴創辦的劇本超市簽約了680多位編劇,累計代理了近5000部劇本,出售成功的劇目已逾千部。王鶴鳴從一個又一個的實戰案例中,不斷豐厚自己的積累。

版權經紀人被官宣爲新職業,王鶴鳴認爲是一個重大利好消息。“我們版權經紀人以前被叫作‘販子’,現在有了這個證明以後,相信從業人員的素質、版權專業知識會有相應的提升。”他認爲,版權經紀人經營的是文化,這也是一種經濟行爲。當版權經紀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就印證了文化產業的繁榮與文化行爲的活躍。

行業正在經歷“質變”

喜提“轉正”並不等於高枕無憂。資深出版人、北京長江新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黎波告訴北青報記者,當下信息傳遞工具非常發達,通常一部新作品問世後,至少有五六個出版經紀人搶着幫作者代理版權。不僅以個人爲單位的同行之間競爭激烈,個體出版經紀人還要和大宗購買版權的公司“搶飯碗”。“一些影視投資公司,大筆資金收購作者手裡的內容IP,再組織團隊去投資或轉賣版權。行業正在經歷‘質變’。”

同時,版權經紀人還要面對互聯網交易的壓力。“網絡越發達,信息發散度越高,版權交易市場的透明度就越高,作爲中間商的版權經紀人的生存盈利空間就越艱難。”黎波說,購買者可以通過一些業內常用的App,直接找到相關作品的原創者,將作爲中間商的版權經紀人撂在一邊,與作者直接洽談簽約版權合作協議。對購買者來說,這樣的版權成本顯然更低。

傳統的圖書出版經紀人該如何突破困境?黎波表示,相關行業協會應該出面組織經常性的培訓,針對從事經紀業務的人和內容生產者及時培訓,以適應代理和經紀業務的變化。“通過培訓,讓從事代理和經紀業務的人提升營銷推廣能力,並提高發掘‘潛力股’的眼力,強化內容產業的創作、發掘、升值鏈條。”

建議

應以職業精神對接專業市場

黎波所建議的培訓,眼下已經存在。

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中國分會版權專業委員會主席王軍,也身兼版權經紀人培訓導師。他曾在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中國傳媒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等機構開設版權經紀人研修班。

由於曾代理過瓊瑤訴於正《梅花烙》著作權維權案、科幻小說《三體》仲裁糾紛及IP併購項目、南派三叔《盜墓筆記》電影改編權合同糾紛案等,王軍通常能結合理論與實踐展開培訓。

“行業從業者,一定要對版權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它其實是高度市場化的。”王軍說,版權能不能產生價值,關鍵看作品本身的商業價值、市場空間以及開發維度。另外,不同類型的作品所對應的版權經紀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畫作、小說、音樂、舞臺劇、影視動漫遊戲等,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市場應用特點,在對其投資、製作、發行等版權方面,需要更加細分化的針對於不同作品類型的版權經紀。他建議,版權經紀人要厚積薄發,努力積累行業經驗,能夠打通版權作品和市場之間的連接關係,找到足夠有實力的投資者、買家、被授權方,以及市場開發的應用方。

面對行業新變化,王軍說,版權經紀人應用職業精神對接專業市場。“版權經紀人過往從業者素質良莠不齊,現在統一納入了職業規劃,大家就會有一種嶄新的、對待職業的專業態度及更加嚴謹的工作作風,這會對行業健康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本報記者張恩傑統籌/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