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輕奢珠寶,專割年輕人
輕奢飾品的本質不是珠寶,而是快時尚。
最近看到一條新聞,飾品品牌潘多拉退出了它位於北京三里屯太古裡的門店。
不知道有多少同學還對這個飾品品牌有印象,大概是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潘多拉就已經很火了。有一段時間,它的手鍊特別流行。姑娘們會在手鍊上串上不同的珠子,就變成了DIY的手鍊。
只不過近幾年,它在中國市場表現就挺一般的。
2021年,它就退出了北京王府中環的商鋪,這次又退出三里屯,顯然是在高端商場站不住了。根據2022年的財報,潘多拉在全球市場大部分都實現了增長,但在它最重視的中國市場,營收暴跌47%,接近腰斬。
而另一家更老牌的飾品品牌近幾年過得也不好,從2016年達到巔峰之後,施華洛世奇在中國市場就一路掉頭向下,2020年更是在疫情壓力下來了一波大裁員。
當然,江山代有才人出。雖然潘多拉和施華洛世奇沒人逛了,但我在上海的商場裡發現,另一家輕奢品牌APM倒是還挺熱鬧。
這期內容,我們就來談談輕奢飾品品牌。
01
先放結論,輕奢飾品本質不是珠寶,而是快時尚。只有從快時尚角度去理解這門生意,很多事情才能說得通。
我拿潘多拉當案例,解釋一下。
這個品牌不算老牌,1982年才誕生在丹麥。
他們最具標誌性的爆款產品是串珠手鍊。基本形式就是一根平平無奇的手鍊,串起幾顆十幾顆不同珠寶打造成的串珠。因爲串珠的搭配不同,每一根手鍊某種程度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類手鍊早在19世紀末的維多利亞時代,就在英美地區流行開來。
但潘多拉在這個品類上,多少算是做了點創新。
過去的串珠大多數以鑽石和貴重珠寶爲原料,但潘多拉採用的是比較平價的原料,例如琺琅或者氧化鋯石,和你在街邊店裡能買到的一些首飾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它把串珠拆開來賣。
和大多數珠寶店把手鍊作爲完整的單品銷售不一樣,潘多拉是把手鍊和一顆一顆的串珠單獨售賣的。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消費能力購買和搭配。
這種拆分零售的方式有幾個好處,首先是門檻低,消費者只需要買一根鏈子,一顆珠子就能入門,因爲單顆珠子價格最低只要200多塊錢,消費者單次購物的成本就相對降低了。
另外,單顆串珠看起來雖然不貴,但一串手鍊要戴滿,少說也能有十幾顆珠子,加起來也是大幾千元的消費。這個模式允許消費者後續慢慢購買其他串珠,於是每個消費者都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復購。
這就有點分期付款的味道了。所以早年潘多拉的粉絲會說:「一入潘門深似海」。
基於產品上的「微創新」,潘多拉可以給自己的品牌包裝一些美妙的概念。
因爲潘多拉有六七百款串珠,可以一顆顆購買,隨便搭配,所以潘多拉號稱自家手鍊是可以DIY的,也特別強調手鍊可以讓客戶去表達自我。
另外,他們強調,每一顆串珠都可以代表你在當下人生瞬間的感受,買一顆珠子,就是給自己留下一個回憶。你可以在迪士尼買一顆米奇合作款,在巴黎買一顆鐵塔款,如果和對象去買,可以選擇你們的名字首字母的串珠,或者當天日期的數字串珠來搭配,證明你們情比金堅。
他們乾脆把串珠產品,就起名叫Moments系列。
靠着現代版「結繩紀事」的創意,潘多拉跳出了「珠寶與愛情綁定」這種落伍的敘事,確實是很會玩。
02
2009年,經由香港代理商,潘多拉進入中國。
它在中國的成長路徑,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快時尚品牌的發家史。
我們現在回頭看,當時中國正處在商業地產爆發的前夕,潘多拉一入華,馬上迎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Mall運動,大量購物中心如雨後春筍一樣,在全國一二三線城市拔地而起。
雖然造Mall運動的結果,是如今購物中心空置率居高不下,但至少在一零年代前期,商場增加,讓過去得不到滿足的消費力可以釋放,是一波紮紮實實的時代紅利。
而潘多拉就吃到了這個時代紅利。
從這個世界上有百貨公司開始,珠寶首飾就是商場零售業的主力業態。哪怕再三四線小城市的購物中心,也多少有那麼幾家賣首飾的店,和女裝店一樣屬於標配。
當購物中心越開越多,珠寶店不夠用了。於是潘多拉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項。
引進潘多拉的好處在於,它的高端化一直做得不錯,甚至有一些門店會專門開在高端商場,毗鄰奢侈品牌,顯得自己也很高貴。
像Tiffany、卡地亞乃至梵克雅寶這些具備奢侈品屬性的珠寶品牌,開店都是寧缺毋濫的。一線城市的高端商場都未必能引進,別說那些中端的購物中心了。
於是引進一個潘多拉,對商場來說,也算是個洋品牌,還似有若無地透露出一點高端感,是個很合適的選項。
另外,它和周生生,周大福那種真正主打金首飾,結婚鑽戒的品牌不一樣,潘多拉客單價要低一些,但勝在走量。
消費者不用攢一筆大錢來買,也不用等到結婚訂婚纔想起這個品牌,就和逛Zara一樣,想起來就來逛逛,選選新款,花幾百塊錢買個珠子回去。帶來的客流量比其他品牌大很多。
這樣的門店其實是很適合放在一樓,給商場引流的。
爲了更接近快時尚的打法,潘多拉從2013年開始將上新頻率從每年兩次增加到了每年七次,讓消費者每次上門,都有新款可以挑選,也能增加收集癖玩家的購買頻率。
2015年,潘多拉收回了代理權,直接進入中國市場,此後更是做了許多高舉高打的營銷,包括邀請明星代言,贈送明星穿搭,找時尚博主種草。一時風頭無兩。
2017年,潘多拉躋身全球珠寶品牌銷量前三,一度超越Tiffany。當然,此後也像一個快時尚品牌一樣,開始了漫長的下行期。
從走紅的時間點,到運營的細節方法,再到品牌的定位,可以看到,潘多拉就是徹頭徹尾的快消品。
有人說它是首飾界的Zara,我覺得沒有比這更精確的比喻了。
03
大家可能沒有發現,在前面的論述中,我一直在努力避免用「珠寶」這兩個字來形容這些輕奢品牌。
因爲這個詞的誤導性實在是太強了。
很多人在研究行業時,會把這些品牌和卡地亞、寶格麗、或者老鳳祥、周大福這些品牌放在一起,再按照產品屬性和價格,分成重奢珠寶、黃金珠寶、輕奢珠寶。
但我的意見是,輕奢珠寶算不得珠寶。
珠寶珠寶,你得是個寶吧,也就是說,原料至少得是個稀罕的東西。
但無論是潘多拉還是施華洛世奇,都是在儘可能使用一些廉價的原料。
就拿施華洛世奇舉例。很長時間裡,這個品牌都是和「水晶」綁定的。甚至在國內,施華洛世奇就是水晶的代名詞。
水晶這東西,雖說沒有那麼昂貴,但好歹也算個珠寶。
但是衆所周知,施華洛世奇賣的並不是真正物理意義上的水晶,而是高鉛玻璃。
這家公司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切割工藝,能讓高鉛玻璃達到比真水晶還要閃耀,甚至和鑽石一樣blingbling。要知道,施華洛世奇集團旗下除了零售首飾業務,還有固結磨具和光學儀器兩大業務線。
當然,無論技術多麼厲害,玻璃還是玻璃。施華洛世奇在自己的營銷中,總會強調自己是一家「人造水晶」企業,甚至強化「水晶」,迴避「人造」。因此在很多不瞭解的人看來,施華洛世奇就等同於水晶。
其他品牌也差不多,潘多拉大量使用合金、925銀、氧化鋯石和琺琅。使用真鑽石的產品在營收裡佔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只要店員能夠告知消費者用料,那麼首飾品牌用廉價材質就沒有什麼可譴責的。
但我想說的是,這些輕奢品牌長期以來被歸爲珠寶,讓它們吃到了很多認知上的紅利。
04
如何理解這種認知紅利呢?我舉個例子。
在我們的語言習慣裡,通常喜歡把「金銀」兩個字合起來說,將其統稱爲貴金屬。歷史上,白銀也曾經作爲重要的流通貨幣存在。
因此在很多人下意識的判斷裡,白銀應該是僅次於黃金的高價值金屬。
但事實上,現在金銀價格比大概是大幾十比一,也就是一克黃金抵得上幾十克白銀,早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原料了。
因此,對銀首飾來說,就存在一個巨大的認知紅利空間,體現在行業層面,就是銀首飾的毛利遠高於黃金首飾。
黃金首飾這個品類,最大的特點就是低毛利。
因爲用的大多是足金,所以首飾價格往往與金價掛鉤,而不是採用一口價,門店也會展示當日金價。所以大多數消費者購買黃金首飾時,往往會把金價納入考量,你賣貴了,消費者一對比金價,發現不划算,肯定就不買了。
這使得黃金首飾在市場上毛利率相當不可觀。
就目前上市的珠寶公司而言,黃金業務的佔比越大,通常毛利就越低。例如老鳳祥,毛利甚至到不了10%。而周大福和周大生,因爲原材料透明的珠寶佔比高,毛利率也不算高,大概在20%多到40%多。
爲什麼這幾年黃金首飾品牌都在搞各種設計師款式,推古法金概念,就是爲了多擠一點利潤空間出來。
銀飾就不一樣了。
你可以想想,你在各種地方買到的銀飾,大部分都是一口價,很少是按照克來賣的。這就是一種不透明,而不透明的地方就有利潤空間。
像施華洛世奇、潘多拉和APM這類以水晶或銀飾爲主打材質的品牌,產品毛利基本都能達到70%-80%。
擴展到整個首飾類行業,非保值類產品的毛利率往往都要高於保值類產品。原材料越差,毛利越高。
像是價格在幾十元區間裡的小飾品。大量採用銅、不鏽鋼、玻璃這種原材料,毛利往往能達到90%。
不過還是提醒一下,如果真的是爲了投資,那麼買首飾,哪怕是黃金首飾都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
投資就是投資,消費就是消費,珍惜錢包啊諸君。
05
到這裡,我們基本已經把輕奢首飾的打法搞得七七八八了。
豐富的營銷概念帶來接近奢侈品的品牌價值,中等的價格帶來大量的潛在客羣,快速的迭代和精美的設計帶來源源不斷的銷售,廉價的原料帶來豐厚的利潤。
基本就是快時尚的經典操作。
當然,上面幾條我說起來很簡單,但從企業角度來說要做到任何一條都不容易。這也是爲什麼國內市場到現在也只有潘多拉、施華洛世奇、APM這三個公司算得上巨頭。
最後,我們再來聊一個問題,爲什麼潘多拉和施華洛世奇開始走下坡路了。
我在做調研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青春一結束,就告別潘多拉」。
我和幾位曾經的潘多拉消費者聊了一下,他們的觀點出奇一致:
這種牌子,她們上學的時候還蠻喜歡的,畢業以後就再也沒買過了。甚至有朋友說她大學的時候就已經看不上潘多拉了。
做年輕人生意的,有兩種品牌。一種是自身不斷變化成長,一直陪伴一代人長大的。另一種永遠只做某個年齡的消費者生意的品牌,他們迎來一代代年輕人,又目送他們長大離開。
輕奢首飾就是後者。它們用鮮豔的配色,誇張的造型,繁複的新款和聯名,以及代言人,吸引那些年輕人。
但等到這批客戶再長大一點,社會地位和財力都增加了,自然會轉向材質更昂貴的黃金寶石首飾,轉向更小衆的設計師品牌,或者更高端的珠寶甚至是腕錶品牌。
這個時候,大路貨的快時尚首飾就要去尋找新一代的消費者了。
但是時尚這個東西,存在一個會過氣的問題。一個時尚品牌可以做85後的生意,可以做90後的生意,那到了95後這裡,就未必能那麼順利了,你不能指望年輕人會爲10年前的時尚買單對吧。
這個方面,做黃金的品牌就有優勢了,雖然利潤低,但是生意做得長。我的觀察是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黃金,而且現在黃金首飾還有低齡化的趨勢。
說到底,黃金纔是財富的象徵,誰會和財富過不去啊。
說回輕奢飾品,近幾年APM的崛起,和潘多拉、施華洛世奇的下滑正好互爲對照。
本質來說,APM和另外兩家沒有什麼不同。一樣找明星帶貨,找博主種草,設計上一樣走誇張華麗的路線,產品更新一樣快到飛起,用料也是一樣平價,目標受衆也是一樣的年輕。
唯一的區別是,潘多拉和施華洛世奇已經火過了,APM正在火。或許等到這批受衆開始消費黃金,APM就會走上和潘多拉一樣緩慢下滑的道路,然後,出現新的輕奢品牌,重新佔領這個坑位。
參考資料:
《潘多拉在中國市場遲遲不改革,開業已久的三里屯店也關了》——界面新聞
《潘多拉的中國女孩去哪了?》——華商韜略
《施華洛世奇、潘多拉的下坡路,就是APM的“前車之鑑”》——深響
《賣珠子的潘多拉火了 下一步它要怎麼把勢頭保持下去?》——界面新聞
《潘多拉的秘密在這裡》——華麗志
《年輕人喜歡輕奢珠寶,APM會成爲下一個潘多拉嗎?》——盧曦採訪手記
《輕奢首飾的三十年,施華洛世奇的水晶淚》——吳懟懟
《施華洛世奇的公主水晶夢一碰就掉了》——螳螂財經
《青春一結束,你就告別潘多拉和APM?》——盧曦採訪手記
《70個奢侈品牌選址大揭秘:抱團扎堆是天性,愛馬仕絕不下沉》——贏商雲智庫
《想在中國賺3倍錢的潘多拉,還有姑娘愛買嗎?》——新週刊
《賣出高毛利,黃金生意的性感纔剛剛開始》——瀝金
更多精彩內容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衆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裡。
關注大衆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