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數學巨匠隕落!丘成桐視他爲師,90歲依舊研究數學
被譽爲“20世紀最有影響力之一”的數學家卡拉比(Eugenio Calabi)逝世了,享年100歲。
他的一生,爲人類幾何學的進步做出了衆多重要貢獻。
其中最爲著名的,當屬卡拉比在1954年提出的關於一類特殊流形的猜想——卡拉比猜想。
在22年後的1976年,時年27歲的丘成桐正是通過證明這一猜想,一舉名揚四海。
也因此讓丘成桐在1982年斬獲數學界最高獎菲爾茲獎,成爲這一獎項的首位華人得主。
△卡拉比(左)與丘成桐(右)拍攝於1999年
但更爲重要的是,正是卡拉比猜想的證實,纔有了後來以二人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
在物理學家們的關注之下,卡拉比-丘流形也成爲了連接數學和物理的重要橋樑,併爲物理學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簡而言之,用物理學家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來說就是:
甚至直到現在,每年都會有衆多數學家、物理學家,發表數千篇文章來探索它的性質。
而這一切故事的開始,都是源自卡拉比當年提出的那個猜想。
因此,很多人在提到卡拉比的時候都會用這樣的形容來描述:
現如今,這位數學界的巨星隕落,我們謹以此文來紀念卡拉比傳奇且值得敬仰的一生。
1923年,卡拉比出生於意大利米蘭的一個家庭,1938年舉家遷往美國。
他本是一位16歲就進入MIT的天才少年,卻在進入校園後足足7年才本科畢業。
當然,問題並不是出在卡拉比自身,只是命運和他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
1939年入學的卡拉比,本科生涯幾乎都是在二戰時期度過的,前三年都還算順利。
轉折出現在1943年,本來快要畢業的卡拉比應徵入伍,上學的事情只好推遲了。
這一去便是兩年,二戰勝利後,卡拉比在退伍軍人組織的幫助下終於在1946年取得了學士學位。
但天才終究是天才——本科畢業後僅過了一年,卡拉比就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獲得了數學碩士學位。
碩士畢業後,卡拉比到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博赫納(Salomon Bochner)。
△博赫納
讀博期間,卡拉比對凱勒流形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的學位論文也與此有關,這爲卡拉比猜想的提出埋下了伏筆。
1950年,卡拉比獲得了博士學位,並於次年開啓了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生涯。
時間來到1953 年,卡拉比開始思考一類以前“從未有人想象過的形狀”。
直到1954年,國際數學大會在阿姆斯特丹舉行,正是在這屆數學大會上,卡拉比在會議的邀請報告中用一頁紙寫下了他的著名猜想。
如果從物理學上來描述,這個猜想可以表示爲在封閉的空間,有無可能存在沒有物質分佈的引力場?
卡拉比還粗略地描述了一個他的猜想的證明思路,並證明如果解存在則必定唯一。
但此後的20多年裡,這一猜想始終未能得到證明,其間卡拉比先後到了明尼蘇達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並晉升爲了教授。
儘管卡拉比在提出猜想的同時給出了證明思路,但在1957年,他發現這條路可能走不通。
按照卡拉比的思路,證明過程中需要求解一個極爲艱深而複雜的偏微分方程,叫做Monge-Ampere方程。
卡拉比請教了著名數學家魏爾(Andre Weil)教授,結果魏爾也表示自己無能爲力。
(實際上,到2021年,關於該方程的突破依然是可以發頂刊的水平。)
直到1970年,正在伯克利讀書的丘成桐在導師Blaine Lawson的推薦下認識了卡拉比。
不過卡拉比和丘成桐兩人攀談一番之後,丘成桐認爲他的猜想並不成立,此後便開啓了3年的尋找反例生涯。
1973年,丘成桐在出席國際幾何會議期間將此消息告訴了幾位朋友,引發一片譁然,並被邀請進行報告。
會上,丘成桐詳細介紹瞭如何尋找卡拉比猜想的反例,卡拉比本人也參加了報告會。
陳省身在會後對丘成桐說,這個反例或許是本次大會的最佳成果。
卡拉比猜想中涉及的“陳類”便是因陳省身而得名,陳省身的這一評價似乎宣告了卡拉比猜想的結束。
△陳省身
但這並沒有讓卡拉比放棄自己的想法。
兩個月之後,卡拉比致信丘成桐,希望他能爲自己解釋反例中一些沒有弄清楚的問題。
看到這封信,丘成桐馬上明白,自己出錯了。
在經過多次試圖舉出反例失敗後,丘成桐決定調轉研究方向——證明卡拉比猜想成立。
這一證明過程花費了丘成桐四年時間,但前三年都試圖在尋找Monge-Ampere方程的光滑解。
但難度可想而知,最終丘成桐決定變換思路,構造一系列近似解並使其最終收斂於Monge-Ampere方程。
最終在1976年,丘成桐利用卡勒幾何中的曲率的概念成功證明了卡拉比猜想,並將證明過程的複印件寄給了卡拉比。
20餘年的猜測終於塵埃落定,基於這一猜想,卡拉比-丘流形被構建了出來,成爲了物理學界超弦理論的重要基礎。
此後,卡拉比依舊對數學保有着深厚的熱情,直到90多歲,他仍繼續堅持着進行數學研究。
不過,卡拉比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決心成爲一名數學家。
卡拉比的父親是一名律師,還有一個當記者的姐姐。
儘管卡拉比小時候對數學也有濃厚的興趣,但他在麻省理工學院主修的專業是化學工程。
二戰入伍期間,他在法國和德國給美國陸軍擔任翻譯。
回到美國後,他在攻讀數學碩士和博士之前曾短暫擔任化學工程師。
但從讀數學碩士開始,卡拉比對數學的熱愛便一直延續到了生命的盡頭。
對於自己所喜歡的數學,卡拉比這樣描述:
卡拉比非常喜歡與人交流數學問題,和學生談話可能會持續幾個小時。
他的學生陳秀雄回憶說,卡拉比教授總是充當話題開啓者的角色。
無論是在收發室還是走廊中,陳秀雄經常被卡拉比“攔下來”討論數學問題。
△陳秀雄
每當有靈感時,卡拉比會隨手拿來紙張,在信封、餐巾紙等紙片上寫下公式。
丘成桐與卡拉比交流時也遇到過這種情景,他還保存了一些當時使用的餐巾紙。
在數學界,能夠慶祝一位傳奇人物百歲生日並不是常見的事情。
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還要追溯到1991年奧波德·維托裡斯(Leopold Vietoris)的百歲壽辰。
因此在今年5月11日,在卡拉比100週歲生日之際,全球衆多數學家都道來了祝賀。
從這些祝賀語中,我們其實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卡拉比在爲人和學術上所散發的光芒。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丘成桐了,他在爲卡拉比的撰文中這樣描述道: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傑瑞·卡茲丹(Jerry Kazdan)回憶起他與卡拉比學術交流的過程。
他認爲卡拉比所擁有的驚人的對幾何的洞察就是自身的天賦,他對什麼是重要和有趣的事情有着深刻的直覺,並總是慷慨地分享他的想法:
以至於有時候,碰巧在辦公室的本科生會一頭霧水地看二人的討論。
陳秀雄在賀詞中則是提到了卡拉比教會他的一種好習慣:
而縱觀其他數學家們的賀詞,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便是,許多人都在回憶他們與卡拉比之間所交流的學術話題,並且給予他們深刻的印象。
由此,足以可見卡拉比在幾何學上的充沛且源源不斷地熱情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是自己在發熱,更是將餘溫散播給了旁人:或是做學術的習慣,或是所散發出來的精神力量,都在鼓舞激勵着“後浪們”。
R.I.P
參考鏈接:[1]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the-mathematician-who-shaped-string-theory-20231016/[2]https://euromathsoc.org/magazine/articles/144#S0.SS0.SSSx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