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考古發現故事連載(2):銀雀山、盤龍城、水洞溝|考古眼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尹博編輯整理

1928 年初,當中國學者吳金鼎爲致力於尋找中國獨立的彩陶文化時,精美的磨光黑陶從城子崖遺址破土而出,以黑陶爲典型特徵的“龍山文化”從此被世人知曉,西方學者的“中國文化西來說”變得不攻自破……1929 年 12 月,當考古學家裴文中在周口店興奮地斷定出遠古人類的遺骨時,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得到了確證,幾十萬年前北京就有人類生存的事實使得舉世皆驚……

百年的中國考古學從 20 世紀 20 年代伊始,一代代學人們前仆後繼,一批批重大發現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涌出,中國的考古學不斷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考古的魅力正在於探索與發現,甚至是顛覆人們的認知,考古人有何慧眼,能夠看到人們看不到的東西呢?是知識,是直覺,是運氣?讓我們從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中,瞭解這些驚人發現背後的故事。

(接上期)

01

破解銀雀山漢墓竹簡千古之謎

臨沂市區東南有兩座山崗,古代相傳此處遍生一種灌木,春夏之交此木鮮花盛開,花朵形似雲雀,東崗爲黃色,西崗爲白色,故兩座山崗得名金雀山和銀雀山。銀雀山漢墓竹簡是臨沂最爲著名的重大考古成果,在上世紀 70 年代,銀雀山漢墓的轟動效應不亞於秦兵馬俑和馬王堆漢墓的發現,也因此獲評爲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

銀雀山 8 號墓出土的說唱俑

雖說這一發現極爲珍貴,但當時發現和開始發掘的過程其實四平八穩,完全是考古工作者順利進行考古工作的結果。

1972 年 4 月 10 日上午,一位名叫孟季華的工人到山東省臨沂文管所裡報告,說銀雀山的基建工地發現了古墓。文管所當即前往現場踏勘,確認爲古墓,並決定三日後開始搶救性發掘。因爲銀雀山周圍存在大量漢墓,因此文管所人員起初並不是太看重這個古墓。

4 月 14 日,四名文保工作者來到發掘現場開始工作,劉心健和楊殿旭負責地下發掘,王文起負責傳遞器物,張鳴雪負責看管工具及出土器物。

銀雀山漢墓發掘場景

這座墓的構造同銀雀山的衆多漢墓一致,也爲一槨一箱式。考古人員在西邊箱中發現有隨葬品,包括鼎、盒、壺、盆、罐等陶器和杯、盤、耳杯等漆木器。下午 4 點左右,劉、楊二人將邊箱北側的橢圓形木幾和彩繪筒形漆耳杯小心取出,連同黏在其底部的爛木片一同交給張鳴雪。張鳴雪隨手將其堆在棺木上,用一張破布打溼蓋好,期間不慎折斷了幾根,但也沒有特別在意。

隨後,楊殿旭又發現了幾枚西漢文景時期的“半兩”錢。此時水面上漂起一片黑乎乎的竹片,楊殿旭撈起、簡單沖洗後,竹片上出現了幾個黑字。劉心健用沾着清水的毛筆仔細沖洗竹簡,確認竹片上的文字爲隸書的“齊桓公問管子曰”。劉心健又取出一塊竹片清洗,出現“秦繆公問百里奚”的字樣,此時他意識到這堆竹簡十分重要,決定馬上停工,向上級報告。

16 日,省裡迅速制定了詳細的發掘及保護計劃。17 日從西邊箱中又清理出少量殘簡。18 日下午,考古隊在該墓室西側不到 50 釐米的地方又發現了一個墓室,內中也有隨葬品和竹簡。經過高強度的搶救性發掘,銀雀山漢墓竹簡和隨葬品全部出土完畢。竹簡出土後就被緊急送往北京,由專家負責保護研究。

竹簡出土場景

兩座墓分別被命名爲銀雀山 1 號、2 號墓,其中出土的漢代竹簡經由專家整理有中國古代四大兵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等先秦古籍。至此,這一驚世發現纔算畫上句號。

復原後的銀雀山漢墓竹簡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出土,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很多歷史中的問題,譬如對《孫子兵法》的重新認識。長期以來,史學界對孫子和孫臏的關係一直存在爭議,有人堅持司馬遷的觀點,認爲孫臏是孫武的後人,兩書作者不是同一人;有人認爲《孫臏兵法》源於孫武,完成於孫臏;更有人認爲孫武和孫臏其實就是同一個人。由於《孫臏兵法》在魏晉時期已經亡佚,因此史學界始終無法以過硬材料對第二種觀點予以反駁,直到銀雀山漢墓《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同時出土,千年謎案終於真相大白。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中的孫臏塑像

以銀雀山 1 號、2 號墓的發現爲契機,直到今天,考古工作者們已經在兩座小山發掘出漢代墓葬百餘座,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每一件珍貴文物的出土,都喚醒着塵封歷史的久遠記憶。

銀雀山漢墓竹簡:破解千古之謎的考古發現|訪古

02

洪水後盤龍城的重見天日

盤龍城遺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處在盤龍湖半島,遺址三面環水。在盤龍城遺址發現有夏商時期長江流域的規模較大、出土遺存較爲豐富的城邑遺址,城垣最晚的建設時間,距今也已逾三千多年。

盤龍城的重見天日,是“武漢文物保護第一人”藍蔚先生在洪水過後的抗洪取土工程中逐步發現的。

1954 年的夏天湖北武漢市遭遇了百年難得一見的特大洪水。爲抵禦洪水的風波,當地組織起了加高長江沿岸的堤壩的工程,因此爲了取土,民工們就到了盤龍城遺址附近區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民工們從古老的城牆上提取了大量的泥土,民工們並不知道的是,他們正在拿取的泥土,就是盤龍城城牆的夯土。在不斷對夯土的攫取過程中,有些民工意外發現了一些墓葬品和青銅器,就把這一消息報告給了武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商 綠松石鑲金飾件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藏

此時,藍蔚先生剛完成考古培訓班的學業不久,時任文管會秘書。所謂考古培訓班,是 1952 年至 1955 年,國家爲保護文物,從各省選拔學員,共舉辦了四期的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藍蔚先生便是第二期考古工作訓練班學員。

在瞭解到會報上來的情況後,藍蔚先生感到非常興奮,在防汛結束後,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事一起踩着自行車從漢口江邊出發,搶先對盤龍城附近的情況進行了解。在勘察下他發現,城牆的東西北 3 個方向的牆土已被防汛取走,僅存南面的一條城牆較爲完整。

這座城牆到底是什麼時代的呢?到底有什麼樣的價值呢?帶着這樣的思考,藍蔚先生對盤龍城附近區域的相關資料進行了細密的稽查。在整理文獻中,藍蔚先生髮現了一幅民國時期的舊地圖。這幅地圖民國二十一年(1932 年)的老地圖,在圖上,赫然標有“盤龍城”和城牆的標誌符號!由此,盤龍城獲得了它的名字。

1932 年五萬分之一軍用地圖 圖源:盤龍城遺址博物院

帶領着團隊按圖索驥,藍蔚進行了步測城牆、繪製草圖、拍照和文字記錄等工作,很快,盤龍城的大小被丈量出來,這座深埋地下的城市,也被人們重新認識。憑藉着專業的眼光,藍蔚判斷出這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殷商時期(後來證明是商代早期)的遺址,從此改寫了武漢的城市文明史。

由於此處遺址的重要,1956 年被評爲盤龍城遺址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 年被評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更是成爲了中國 20 世紀 100 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17 年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列爲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盤龍城宮殿遺址

盤龍城青銅冶煉和鑄造作坊(小嘴遺址)

武漢到底有多老,3500歲的盤龍城告訴你〡觀展

03

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水洞溝遺址的發現

水洞溝,因沿河有泉水溢出,形成許多小洞,故而得名。水洞溝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的發祥地,發源於寧夏靈武市與鹽池縣交界處的寶塔,在明長城南側拐彎,流經鄂托克前旗西角的上海廟鎮的芒哈圖後入黃河干流,全長 60 公里,流域面積 950 平方公里。水洞溝遺址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很多學者認爲,水洞溝文化是東亞舊石器文化中爲數不多的可以和歐洲舊石器文化進行對比的一種文化形態。

在考古學家對水洞溝遺址挖掘中,古人類的大量遺物、遺蹟噴薄而出,石器、骨器、裝飾品、動物骨骼化石、火塘等數不勝數。多次挖掘後構成的舊石器遺址點在邊溝河兩岸形成了遺址羣。

水洞溝遺址

歷史上對水洞溝遺址的發掘共有 6 次,而對水洞溝遺址的初次發掘,還要溯源到民國八年(1919 年)。

這一年,一位名叫肯特的考古愛好者,從銀川向陝西行進,在渡過黃河途徑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時,意外發現了一具犀牛頭骨化石和一件經過人工打製的石英岩石片。

法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德日進聽聞了這一消息感覺心癢難耐,十分想親自去實地考察探索。在籌備了一段時間後,德日進從巴黎先趕到了天津,約了原天津自然博物館天主教神父、法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一同前往水洞溝調查。

在經過了一番波折後,德日進和桑志華來到了水洞溝附近,住進了一家叫“張三小店”的店鋪,店鋪的主人叫張梓。德日進和桑志華吃過晚飯後,就來到了水洞溝附近,兩人經過一陣探索,突然看到山崖上存在着奇特的磷火,它們就跑到山崖邊上進行了仔細地查看。

1923 年德日進、桑志華等人在靈武崇興臺子的合影

感到確實有進一步探索的必要,兩人返回了“張三小店”找到張梓,給了他五銀元,讓他幫忙找一個大梯子,以便去山崖上挖掘。

果然,德日進和桑志華找到梯子後,通過一番挖掘,獲得了一個動物頭骨化石。有了這一發現,給了德日進和桑志華充足的激勵,它們就此在“張三小店”長駐,準備好好地深入挖掘。

兩人制定好了考古計劃,請了民工幫忙,在經歷了幾十天的考古程序挖掘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挖出了幾百公斤的古代遺物,有刮削器、端刮器、石核、石葉、尖狀器、砍斫器等舊石器時代的石器,還有狗、牛、驢、犀牛、馬、鴕鳥蛋等動物化石。德日進和桑志華把這些東西裝入了木箱,拉它們的騾馬都要八九匹。

石葉 圖源:中國考古網

動物骨骼 圖源:中國考古網

兩人回國後整整研究了五年,在五年後的 1928 年,德日進、桑志華和另外兩位法國史前學家步勒、步日耶共同出版了《中國的舊石器》一書,以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爲例描寫了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並發現水洞溝文化與綿延歐洲、西亞、中亞和東北非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莫斯特舊石器時代文化的極度相似性,從此水洞溝遺址變得舉世聞名,被譽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未完待續)

圖片 | 尹博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