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爲什麼把首都從沿海遷到內陸高原?

全文共4348字 | 閱讀需9分鐘

位於南美洲的巴西,人口和國土面積均位於世界第五;也是美洲唯一一個金磚國家,頗具競爭力。而巴西令人關注的焦點還不止於此,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從里約熱內盧遷都至巴西利亞,被視爲是世界遷都史上一個典型的案例,時常被教科書所提及。

▲巴西利亞位於國家中心地帶的巴西高原上,遠離海岸線,海拔達到1158米,是世界上少有的高海拔首都

這已經不是巴西第一次遷都了。巴西最早的首都(殖民地時期)是位於大西洋沿岸的薩爾瓦多,在1822年正式建國之後,首都又被正式確認爲是同樣海濱城市的里約熱內盧。

▲初代都城薩爾瓦多,位於東部沿海地區

里約熱內盧是巴西自獨立建國後的第一個首都。和薩爾瓦多一樣,它也是位於大西洋沿岸,在全國是僅次於聖保羅的第二大城市。無論是在經濟、貿易還是文化等方面,里約熱內盧都有着名副其實的絕對實力。

▲里約熱內盧坐擁着巴西利亞無可比擬的絕佳位置

可就是這樣一個城市,在定都130餘年後的20世紀60年代,被國家做出了撤銷首都、遷移至巴西利亞的決定。而在這之前,巴西利亞可以說是一片幾近荒蕪的地區。

▲巴西曆代首都變化

將首都從富饒的沿海地區遷往中部高原地區,巴西政府這麼做有着自己什麼樣的戰略考量?遷都后里約熱內盧和巴西利亞,迎來了什麼樣的變化?從國家整體出發,這一次的遷都,達到他們最初的目的了嗎?

一、首都染上“城市病”

歷史上的巴西,因爲大航海時代發現新大陸的緣故,曾長期作爲殖民地而存在。在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最先到達巴西東南沿海等地,並在此紮根生長。此後的三百年間,葡萄牙人在這裡從事着紅木採伐、淘金、甘蔗種植等工作,逐漸將這片土地納爲自己一塊新的海外領土,都城定在沿海城市薩爾瓦多。

▲當時葡萄牙探險家登陸港口的場景

雖然當時的巴西只是葡萄牙殖民帝國中相當普通的一部分,但在宗主國危難之際,它曾拯救葡萄牙於水火之中。作爲拿破崙戰爭中反法同盟的一員,葡萄牙在1807年遭受了法國的強軍侵襲,不久後本土便完全淪陷。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葡萄牙女王瑪利亞一世毅然做出臨時遷都的決定。而地點,便是位於南美洲的巴西殖民地。

爲了得到當地人民的支持,在到達目的地之後,女王隨即發出了葡萄牙和巴西具有平等地位的號召,並決定將國號更改爲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首都從薩爾瓦多遷至港口條件更加卓著、資源較爲豐富的里約熱內盧。

在里約熱內盧作爲流亡時期首都的這段時間裡,在葡萄牙的幫助下,當地建立起了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國民銀行等金融機構,爲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國徽。雖然這只是一個僅僅存在了11年的國家,但完全不妨礙它對於葡萄牙、巴西而言的重要意義

即便有過通力協作的蜜月期,但殖民性質終究還是改變不了它的剝削性,民衆更渴望的是一個可以當家作主的獨立政權。在經歷本土淪陷的尷尬境地之後,葡萄牙的國力大大下降,往日殖民霸權的威風不再;而在政府遷回本土之後,葡屬巴西的獨立訴求也變得越來越明顯。

1822年9月7日,來自葡萄牙王室的攝政王佩德羅一世宣佈獨立,建立全新的主權國家——巴西帝國,並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將里約熱內盧定爲巴西的合法首都。

▲帝國成立初期的里約熱內盧

帝國成立野心雖大,但在佩德羅二世時期,因爲統治不力、不得人心等原因,政權很快被共和派所推翻。自此之後,巴西進入了共和國時期。從這個時候開始,首都建設進入規劃決策期,加上原先葡萄牙爲里約熱內盧夯實基礎,該城迅速走上了發展的高速期。

從20世紀30年代起,巴西開始了它的工業化進程。開發歷史近乎空白,預示着蘊藏巨大的市場前景;東南沿海港口密佈,創造了便利的對外往來條件;而過去被殖民的背景,則一定程度上爲技術支持提供了渠道。

趁着東風,里約熱內盧的城市建設又迎來了新的契機。城中心在前幾十年的“瘋狂堆砌”中已經顯得十分飽和,逐漸地,決策部門將重心向城中以南和以西轉移。一個超大的都市圈初現雛形。

▲修築於20世紀30年代的科帕卡巴納皇宮酒店,是當年里約熱內盧城市擴張過程中的代表性建築

在工業化過程中嚐到甜頭,激勵着巴西向成爲更強盛國家的目標奮力前進。里約熱內盧,是他們極力打造的一個標杆,也是全國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資源最集中的地區。因此,在這裡,你每天都可以看到無數的人羣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一個接一個的工廠接連林立。擁擠,成爲了首都最具代表性的詞彙。

▲當時巴西的建設熱潮,吸引了不少日本中下階層民衆移居,現在巴西的日裔居民已逾百萬

這一系列社會變化的結果,就是極大地促進了里約熱內盧的城市化。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里約熱內盧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缺乏長遠的謀劃;對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沒有做出合理的判斷,人口數量和資源儲量存在不相匹配的情況。

從最直觀的數字就能看出其中的弊病。在1900年時,里約熱內盧的人口只有不過的幾十萬人;到了20世紀中旬,里約的人口便來到了250萬;而到了80年代,便激增到了1000餘萬。不止是里約熱內盧,巴西包括諸如聖保羅等大都市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國家的城市化率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

▲和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相比,巴西的城市化起步雖晚,但進步的幅度卻十分驚人

這樣的城市化表面上是提高了區域的競爭力,但給巴西整個國家帶來的危機也是顯著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大量涌入,特別是年輕人,青壯勞動力銳減不利於農業等基礎產業發展;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問題變得尖銳……如此“畸形”的城市化,是與自身發展階段不符、盲目追求面子工程所導致的惡果。這也被稱作爲是一種“過度城市化”現象。

▲從高空遠眺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規劃混亂、缺乏管理等因素,致使巴西城市出現了環境告急及貧民窟叢生等惡果

從19世紀中期最早的貧民窟形態“逃奴堡”棚屋開始,到20世紀巴西經濟奇蹟期間每年逾7%的貧民窟人口增長率。城市中的貧富差距問題,變得越來越讓巴西當政者所警惕。

民族獨立後的巴西,把握住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着眼於打造典型的目標,巴西舉全國之力建設里約熱內盧,但卻忽略了應和國家實際情況相結合。面對這樣的困局,遷都的計劃也逐漸地呼之欲出。

二、向高原行進

巴西雖然國土面積廣大,但人口分佈十分不均。全國人口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其次是亞馬遜平原附近,巴西高原中心高海拔區域則人口稀少。這與地形因素、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有着莫大的關係。

▲巴西高原覆蓋面積從北貫穿到南,是世界上僅次於南極高原的第二大高原

在20世紀30年代之後,雖然巴西把握住了機遇,使自身地區競爭力和國家實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這樣的蛻變,也存在着地區與地區之間不平衡的情況,而且是相當顯著的。

巴西實現經濟騰飛,大西洋沿岸幾個大港的對外貿易功不可沒,因此這一帶地區也是全國發展程度最高的;其次是亞馬孫平原及附近地區,氣候適宜、土地平曠,且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前景也是較爲可觀。

▲位於大西洋沿岸的巴西第一大城市——聖保羅

但位於中心位置的巴西高原,就沒有享受到這麼好的紅利了。高原平均海拔達到500—800米之間,面積佔到國土的80%以上,重要性不言而喻。可由於地形因素以及優先發展沿海戰略等原因,巴西高原所在的中西部內陸地區,一直存在着經濟社會進步緩慢的狀況。

▲與生俱來的地形優勢使得礦產、農業等產業成爲巴西高原的支柱產業,但這也是造成了當地產業單一化的弊病由來

自此,城市負荷過重問題和發展不均衡問題,成爲了巴西政府亟待解決的兩大難題。從50年代中期開始,遷都的聲浪在政府高層甚至是平民階層愈演愈烈。當時最好的決策方向,被認爲是在解決充分發揮首都職能的同時,也能夠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出現新的轉機。

在經過一番考察及衡量之後,巴西政府擬定中部城市巴西利亞作爲國家的新首都。受到國家的青睞前,巴西利亞只是一個普通且基礎設施水平落後的地區,而這也表明它可供塑造的空間相當巨大。自1956年築城開始,到最後1960年正式定都,巴西政府在其過程中投入了四年加數億美元的資本。

▲“將巴西利亞打造爲首都的標杆”。在當地,這種大膽新奇的建築物隨處可見,均是在築城過程中建設的

新首都對外宣佈之時,大體存在着兩方面的聲音:首先是贊同派。他們認爲大都市的病根鬚儘快剔除,這對於當地民衆的生活、國家行政體制的健康運行,有着莫大的意義。同時,首都向中西部進軍,對於深度開發該區域將受益良多。

其次是反對派。認爲首都的改變,將影響國家對東南沿海長期以來的政策重心。並且鉅額的建設費用,是對國家財政的一種損耗。

但無論聲音如何紛繁,遷都已經是不可更改的大勢了,並被巴西政府視爲是一項百年大計。在設計方面他們精益求精,避免重蹈里約熱內盧的覆轍:人口數量上,規劃容量爲50萬人;建設多個衛星城,分散城中心的壓力;指明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的位置,並對一些區域內的建築限高……

▲巴西利亞人口目前已經突破了200萬,遠超最初預計水平,一定程度上來說達到了預期的虹吸作用

在雙重危機凸顯之時,巴西政府毅然決然做出了遷都的決定。希望通過遷都這個契機,將行政管理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巴西利亞作爲巴西首都已經數十年了,關於它的亮點和詬病,一直也是衆說紛紜。

三、既有成就,也有詬病

巴西利亞的城建水準,對於這個國家的城市發展史來說,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業界最有權威的專家團隊,持續進行過程評估和調整;公共建築盡所能地遵循現代主義特色,突出科技感和時代氣息;全域規整地劃分爲31個區域,不斷拓寬衛星城市。

巴西利亞的精益求精,最終使其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設計之都”榮譽稱號。

▲由衛星拍攝的巴西利亞城的高空俯瞰圖

從遷都到現在,巴西利亞作爲首都已經存在了數十年,這期間取得成績也是相當斐然的:它的出現,填補了中西部地區大城市的空白,創造了難以估量的就業機會;地區經濟水平迅速攀升,目前巴西利亞是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三的城市,人均GDP更是達到了整個拉美地區城市最高值;通往全國各地的公路網接近完成,地鐵、高鐵等新興交通設施處於規劃完成或提上日程的階段。

▲巴西各地人均GDP 排行榜,巴西利亞位居全國第一

成就是一方面,但遷都也曾引起過不小的爭議。首先,巴西利亞在建設的過程中,國家從公共財政中撥出鉅額款項,以作爲支援。但高昂的代價,也引發了通貨膨脹、赤字暴漲等危機。民衆一時間怨聲載道,認爲政府過於鋪張浪費。這也被普遍看作是巴西1964年軍事政變的一個重要誘因。

▲聖保羅民衆聚集在教堂廣場要求政府“還政於民”。因軍事政變掌權,巴西曾有過一段時間的獨裁時期

其次,雖然新首都的經濟水平大大改善了,但這樣的成果,也僅是侷限於巴西利亞及周邊衛星城。在整個巴西中西部等內陸地區來說,並未真正享受到實際的發展紅利,經濟社會仍停滯在一個相對落後的水平。

▲巴西利亞所在戈亞斯州失業率仍處在一個較高水平,且數值變化相當不穩定

巴西遷都,是基於地區和國家前途的迫切性所考慮的。雖然批判的聲音仍時有存在,但從整個大局的角度去衡量,它依然是一個不可被抹去的決定。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