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唐嘉鴻從重傷到奪銅牌!「一個都不能少」團隊撐起他

唐嘉鴻,憑藉着強大的心理素質及奮戰到底的精神,最終收下銅牌榮耀。這也 是臺灣體操單槓項目的首面獎牌。(來源・中華奧會提供)

八月五日,在巴黎的貝爾西體育館,體操選手唐嘉鴻首度登上奧運單槓決賽舞臺。首位登場的他,選擇難度分六.五分的整套動作,劍指金牌。然而,過程中轉體接槓時,發生嚴重掉槓失誤,現場一片惋惜。

掉槓那一剎那,只見唐嘉鴻隨即站起,緩步至場邊,轉瞬整理好情緒,並在教練翁士航的扶抱下,二度上槓。

上槓後的他,先是重新完成失誤的動作,而後流暢的執行原先設定的整套,並使出他經歷六千次失敗煉成、獨步全球的「貓跳五百四十度」,最後再以華麗轉體一圈,穩健落地。

回到場邊等待分數時,明顯對自己表現不滿意的他,與教練翁士航深深擁抱。而翁士航只是摸了摸愛徒的頭,安撫他的情緒,眼裡卻也已泛着淚光。

未料,這場比賽後續多位選手都意外發生嚴重失誤,這讓重新上槓後繳出流暢表現的唐嘉鴻,憑藉着強大的心理素質及奮戰到底的精神,最終收下銅牌榮耀。這也是臺灣體操單槓項目的首面獎牌。

這十年來,翁士航不僅是每次扶着他上槓的教練,更是將他從傷痕累累的選手,打造成世界冠軍的幕後英雄。

如今雖然已是征戰國際的選手,但唐嘉鴻的體操生涯,其實一直以來都備受傷勢困擾。他升上大學前,便因傷而二度動刀,手傷,更一度讓他痛得想放棄選手生涯。直到他來到臺灣師範大學,遇上翁士航,人生就此改變。

選手出身教練扭轉他體操生涯

融入科學「越頂尖,越需個別協助」

翁士航原先也是體操選手,離開賽場後,轉型爲教練,後來加入臺師大體操隊,期盼打造與時代接軌的體操培訓系統。

唐嘉鴻站在頒獎臺上的閃耀時刻,背後,是翁士航非典型體操訓練方法,及他「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所打造出的光。

臺灣傳統的體操訓練,高度仰賴教練的主觀經驗來規畫選手訓練課表、衡量動作的準確度。雖然教練往往非跨領域的專才,但舉凡選手運動表現、身體狀況、甚至營養,卻都與教練個人判斷息息相關。

但除了經驗,翁士航更相信的,是科學。他具有運動科學博士學位,鑽研運動分析及肌力訓練。這讓他更注重科學化訓練,且在意選手對於運動傷害防護、營養學、運動科技等多面向的專業培養。

例如他大量的將運動科學導入訓練。研究所時期在臺師大體操隊訓練的前體操國手徐秉謙分享,「平常訓練時,運動科學的介入非常多。這不是宣傳,是真的我們在訓練時,各種儀器就在旁邊。」他說,「做完動作後,團隊會將數據拿給老師,分析當下狀態,做爲後續訓練的基礎。」

上一屆東京奧運賽前,翁士航更特地找來曾擔任國訓中心奧運、亞運國家代表隊運動科學總召集人的臺師大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透過科技,即時記錄並分析選手動作,盼能找出完美執行高難度動作的關鍵因素,並避免再度受傷。

相子元舉例,以唐嘉鴻備戰奧運期間,就至少曾經使用離心訓練機、測力板、攝影系統及慣性感測器,輔助訓練與後續數據分析。

特別在單槓項目,無論是下槓前所須承受的離心力、執行時與落地前的空中轉體,以及落地時的衝擊力,對選手都至關重要。

「越是頂尖的選手,越是需要個別化的協助。」備戰巴黎奧運期間,翁士航進一步申請國科會計劃,彙集研究運動生理學,以及運動傷害防護,甚至是臺科大電子系的各領域專家,組成團隊,協助唐嘉鴻透過更科學化的訓練,邁向顛峰。

像是在訓練前,團隊讓唐嘉鴻穿戴儀器,即時偵測他的心跳呼吸及肌肉血氧飽和度,掌握他每日生理狀態,並隨之彈性調度課表,避免過度訓練,致使受傷。

「在電子系教授協助下,儀器變成更容易攜帶、客製化,可帶到訓練場地使用,且讓數據更能清晰判讀。」相子元說。

例如,透過體操智慧化裝備的開發,讓教練可以用手機就掌握即時數據;又或者,透過槓上感測器與影像數據系統的整合,即時掌握選手頭部與單槓的距離變化、脫槓與接槓的時間,進而能分析選手的滯空時間數據,由此找到最適合選手上槓的位置與角度。

對他來說,每位選手都是寶

開放提問、尊重差異,營造安全感

不只方法非典型,翁士航的指導風格,也跟運動界最傳統的斯巴達風格很不同。

在較爲集體化、軍事化的體育訓練環境,教練之於選手時常是極具威嚴的存在,甚至打罵選手的狀況都偶有所聞。通常在這樣高壓的關係下,很難讓選手跟教練有效的溝通。

但,翁士航卻非常注重選手個體差異。在他眼中,這些選手並非無名無姓、只爲奪牌的戰士,而是一個個對體操懷抱夢想的少年。

他相信,唯有因材施教,看見並尊重每個人的差異,纔有可能讓臺灣系統性的培養出一羣「貓王」。「每位選手帶一段時間之後,老師會慢慢抓到他們的身體週期,然後去調配每個人的課表。」唐嘉鴻說。

他說明,這是因爲不同於中國、日本這類體操大國,在選手早期訓練階段,受傷了,就退訓,換一個便是;臺灣比起體操大國,練體操的小朋友基數小,「每個孩子都是寶」,如何讓選手從小找出合適的訓練模式,至關重要。

通常,一般教練不喜歡選手問問題,但,爲了能真正理解個體差異,翁士航非常歡迎選手提問,甚至喜歡與選手討論。

翁士航說:「要培養出下一個世界冠軍,中間會遇到的問題一定非常多、非常複雜。如果選手都沒有問題,教練纔要擔心;換句話說,如果選手都沒問題,那還需要教練的存在嗎?」

在腦海總有很多想法的唐嘉鴻眼中,翁士航就是一位總能接住他提問的教練。這讓他敢誠實反映想法,並隨之調整訓練。

堅實團隊猶如場上軟墊接住他

「當我們處理好,就沒什麼好擔心」

唐嘉鴻分享,他有時會看到有機會加入整套動作中的特定動作,便會向教練提出是否能夠嘗試。此外,在訓練時,一旦他認爲身體有些不適,需要休息或停止訓練,他也都能無壓力的提出。

營造出這種開放、且讓選手有安全感的氛圍。翁士航靠的不只是自己,更是凝聚起一羣人的力量,托起唐嘉鴻。

去年年初,唐嘉鴻在較不熟悉的場地測驗前受傷,左腳阿基里斯腱全斷裂,傷勢嚴重到連他本人都感到絕望,只能放棄亞運等重要比賽,外界也不看好他有機會趕得上挑戰今年巴黎奧運。

但,他卻只花上約莫半年,就再度踏上競技場,出征世界盃挑戰賽巴黎站,更以超越以往的高難度動作,摘下單槓金牌。

這背後,是一羣人的奇蹟。

從上一屆東京奧運後,翁士航在體育署支持選手的「黃金計劃」團隊中,彙集了最適合唐嘉鴻的一時之選。

以臺師大優聘教授陳美燕做爲主持人,翁士航擔任教練,同時包含運動傷害防護員範絜婷、體能訓練師陳宜翔,以及行政管理麥劉湘涵。團隊幾乎每日都與唐嘉鴻緊密作戰,防護員更是時時刻刻待在他身旁,留意其身體狀況。

而且特別的是,這支團隊,不只翁士航是選手出身,從防護員、訓練師,甚至到行政管理人員每個人都曾是體操運動選手。因爲翁士航相信,如此的團隊,能更瞭解、並同理唐嘉鴻的身心需求,「這是這個階段嘉鴻需要的,」他說。

因爲,唐嘉鴻經歷東奧在單槓項目失利後,面對下一場奧運,不只需要專業,更需要了解選手備賽週期及大賽現場心理狀態的夥伴,給予更貼近所需的陪伴。

而也是這羣團隊的日夜支持,加上引進長庚醫療體系全力支援,才讓唐嘉鴻在受重傷後,竟只花半年時間就重新站上競技場。「我們去國際比賽,大家都稱這真的是奇蹟。」翁士航透露。

「那時心想,我的團隊,包括老師、家人,都爲我付出這麼久。如果他們都沒有放棄了,我更不能放棄自己。」唐嘉鴻回憶起當時從絕望谷底爬出的心情。

就像體操場鋪滿的軟墊,接住選手每一次的墜落,讓選手無後顧之憂練習;因爲有着堅實的團隊,翁士航總是鼓勵選手不要害怕失敗,「如果失敗真的發生了,就看我們怎麼去處理;當我們全部處理好,就沒什麼好擔心了。」

「每次失敗都有它的意義。」他深深相信。「我們很敢面對問題、蒐集失敗,針對這些,團隊都會一一釐清,再跟選手溝通。也因爲這種溝通,背後產出的價值,讓我們可以雙倍速前進。不是隻有教練的腦袋能夠帶着他,而是選手本身也有同樣認知,雙方一起努力。」翁士航說。

以選手爲核心建「體操樹」系統

「打造模組,讓下一代有路徑參考」

與選手相互理解的感性,加上運動科學介入的理性,翁士航心目中理想的體操培訓系統越來越完整,「我們所有人都是選手背後隱形的翅膀,就是要告訴他們:『不用管其他的,只管往前飛就對了。』」

而且,他更要讓這樣的信念播種到基層,讓現在這些如花朵的少數亮點選手,未來,有機會開出一片花海。

十一年前,翁士航便有感於體操未來人才稀缺,與全大運累計四十一面金牌的傳奇選手麥劉湘涵共同成立「小師大體操隊」,結合運動科學與全人教育模式,從國小開始,紮根下一代對體操的興趣。

如今這套「體操樹」系統,除了幫助唐嘉鴻在國際綻放光彩,臺師大體操隊也持續在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繳出亮眼成績。

「培養一個『貓王』是機率問題,但培養出一羣貓王,這是實力問題。」翁士航說,「怎麼樣能讓頂尖運動員真正發光發熱,我們得打造一個模組,纔有辦法讓下一代有路徑可以參考,這是我們一直在着手的。」談起將來,他眼裡充滿了光。

此次巴黎奧運,唐嘉鴻拿下銅牌,雖距離他與團隊的目標有落差,但翁士航仍對愛徒表現感到驕傲。賽後他分享,「如果當下失敗嘉鴻就放棄了,那我想不會有今天這塊銅牌。」他接着說,「當時阿基里斯腱斷裂,走到現在,本身就是個奇蹟。這就是我們臺灣的精神——『拍斷手骨顛倒勇』。你永遠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所以就是堅持下去,不要放棄。」

是這樣一整羣人,以選手爲核心出發的愛與眼光,讓唐嘉鴻熬過萬千回失敗,無數次傷痛,在五環殿堂驕傲飛翔。並且讓未來,國際的體育殿堂上,能有更多「臺灣貓王」的身影。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第19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