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會期間一位法國老師帶學生在北京遊學

在八達嶺長城 在十三陵長陵 在中國美術館 在北京語言大學 中法大學舊址

柳煙坐在北京語言大學南門的臺階上,注視着車流穿梭的馬路。她身着一件咖啡色的麻質合體背心裙,透着法國女性優雅的特質。

柳煙來北京將近一個月了,她是利用暑假時間帶學生來做文化交流的。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對中法兩國來說都是重要的日子。柳煙是法國拉羅謝爾大學的中文教師,任教已經十二年了。這次她帶60名法國大學生來到中國,就是爲了讓法國的年輕人通過文化交流,更深入地瞭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

柳煙曾在中國留學三年,做法國使館的文化專員三年,爲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做過很多工作,對中國有着極深厚的感情。她也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扮演各自的角色,成爲推動文化交融的年輕力量。

柳煙來華期間,每天在住所附近和一些居民大姐打太極拳。適逢巴黎奧運會舉行,她也非常關注,看了開幕式,還想看柔道比賽。柳煙也愛打乒乓球,所以格外關注乒乓球賽況。她開心地笑着說:“我想說的是中國乒乓球隊太強了!幸好我們來了一個新兄弟——17歲的勒布倫,雖然他輸給了樊振東,可是樊振東比他大10歲呢,我們的以後有希望。”

“實行免籤政策,我們覺得非常方便”

柳煙爲這一次帶隊來華下了很多功夫。

籌劃從去年年底開始,動議則更早。柳煙說:“中法建交60週年,無疑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60年是一個甲子,是一個輪迴,所以當北京語言大學邀請我來做學生文化交流項目時,我立刻就答應了。”

柳煙在法國做中文老師,從本科二年級教到碩士二年級。去年年底,開始策劃赴中交流活動時,柳煙首先在上課時徵詢學生意見:“如果我安排明年夏令營到中國去,有誰感興趣?只有兩個條件,一是需要自費往返機票,二是要參加漢語水平考試。”出乎柳煙意料的是,很多學生舉手表示願意參加。“一下子有60人表達了意願,考慮到北京語言大學的接待要求,我將60個人分成兩組,7月和8月各來一批。”

今年中國對法國來華人士實行免籤政策,也使柳煙感到由衷的欣喜,“這是幾十年來的首次,我覺得非常方便,減少了我很多以前來華要辦的手續。”

在柳煙的計劃中,除了請北京語言大學的老師爲學生們作講座,其餘時間全部安排爲文化旅行活動。根據教材中提及的中國名勝古蹟,柳煙列出了一份長長的參觀景點名單。

在7月份第一期赴華學生的旅行日程表中,故宮、前門大街、天安門廣場、琉璃廠、徐悲鴻紀念館、中國美術館、陶然亭公園、長城、十三陵、圓明園都赫然在列,這些也都是柳煙熟悉並喜愛的地方。“中國美術館我去過好多次,還在那裡組織過‘趙無極回顧畫展’,那時我在法國駐華大使館工作;還有南鑼鼓巷,有民間藝術品,而且東西便宜,對學生比較友好,最初知道這裡時我就想一定要帶他們去,還有天壇、紅橋市場,這兩個地方距離很近,我還知道紅橋市場旁邊有一家老北京炸醬麪館,我想帶他們去嘗一嘗。”圓明園更是柳煙要特別帶學生們去參觀的地方,“因爲那裡的歷史故事,對中法兩國都很重要。”

爲了讓學生們接觸更多的中國風情,北京之外,柳煙還安排了第二座城市的旅行。當初她列出五個省市給學生們選擇,也是根據教材內容而來,柳煙闡明選擇理由:一選山東,因爲教材裡面提及東嶽泰山和曲阜;二是上海,想讓學生看看黃浦江和塞納河有什麼差別?三是西安,因爲有出名的兵馬俑;四是天津,因爲離北京近,而且有中法交流歷史;第五,其他,請學生自己提。“結果60個學生中沒有人提出其他選擇,大多數選擇了山東和上海,所以我們的第一期去了孔子的老家山東。”

“我是那年唯一一個申請到北師大讀書的法國人”

談到最初來中國的緣由,柳煙說似乎兒時就對中國感興趣。她從小生活在法國南部,她的父母從來沒有帶孩子們去國外旅遊,她也沒有接觸中國的機會,但卻在10歲時送給媽媽一幅自己畫的中國畫,作爲母親節禮物,“我畫的是一幅竹船圖,畫面是一叢竹子,竹子旁邊是一艘帆船。我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奇怪,我從哪裡想來的竹子?帆船也是中國樣式的,不是西方的帆船。”

柳煙的中文說得很地道,是標準普通話。上世紀80年代中期,柳煙曾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三年中文,學業優異的她很早就感知到自己的語言天賦,因爲她兒時生活的地方比較偏僻,當地學校只開設西班牙語和英語課程,她學得很好。後來到大城市的初中就學,柳煙選了俄語作爲第一外語,因爲她也喜歡俄羅斯文學。“我發現我的俄語能力不得了,所以我的老師特別高興。”第二外語,柳煙選了英語,她爲這個選擇感到有些後悔,覺得應該選德語,“因爲英語自學很容易,不太需要上課。”現在柳煙熟練掌握中、法、英、俄四種語言,其他語言也能說上幾句,如日語、韓語、土耳其語、芬蘭語等,原因之一是柳煙喜歡世界各地到處走,每到一地都要學幾句當地語言。“我在中國,也走了很多個省市,交到了很多朋友,所以我上海話、四川話、廣東話、閩南語也會說一點。”

柳煙第一次來中國,是1984年,那一年,她只有20歲,起因是參加漢語考試。

柳煙說,上世紀80年代,法國人想學習中文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唯一的辦法是參加法國外交部組織的公費留學考試,她考的那一年只有12個名額。柳煙參加了考試,而且不止一次。

“我那時太年輕,特別害羞,第一次參考,通過了筆試,敗在了面試環節,因爲我不敢說話。”心情沮喪之餘,柳煙半工半讀了一年後,再次參加考試,沒想到這一年外交部取消了筆試,只剩她的弱項口試,這使柳煙更加沮喪。爲了鼓勵自己,她決定獨自去一次中國,去看那裡的城市和大學,感受中文語境。柳煙第一次來華,落腳在北京城。

回到法國後再次參加漢語考試,這一次,柳煙的想法簡單且堅定,填寫三個志願,她都選擇了北京的學校。“我當時填報的第一志願是北京師範大學,因爲我知道那裡是培養老師的地方,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中文教師;第二和第三志願分別是北京大學和北京語言學院。”這一次柳煙成功了,回憶起來她依然非常開心,她說:“我得到了我的第一個志願,我是那年唯一一個申請到北師大讀書的法國人。”

柳煙這個中文名字,也是開始留學時所取。“這個名字來得很有趣,最初是有人告訴我,我的命中缺木、土和火,我就想‘柳’中有‘木’,而且和我的法文名字讀音相近。還有一個原因,我很喜歡唐詩,尤其喜歡詩人柳宗元,我也喜歡柳樹,所以就取了柳姓。煙是取繁體字,繁體字的煙字中包含火和土,柳煙就是這麼來的。”

“法國外交部來檢查我們的工作,給我評了很高的分數”

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三年後,柳煙順利畢業,繼而順利申請到了法國駐華使館的文化專員工作。她現在依然感念和她一起工作過的毛磊大使,“我們的大使從來不小看文化,也特別喜歡中國,他的夫人同樣如此。”柳煙說自己能和他們一起工作特別幸運,“我們一起舉辦了很多活動。1999年,我在中國美術館辦的‘趙無極回顧畫展’很成功,法國外交部來檢查我們的工作,給我評了很高的分數。”

柳煙做文化專員期間,還籌辦過一場法國國立交響樂團音樂會,舉辦地點在人民大會堂。

這一場音樂會,是在柳煙的格外努力下促成的。她回憶,那一年她休完暑假從法國歸來,一上班就看到秘書放在她辦公桌上的一張小字條,上面寫着法國國立交響樂團的電話,並說明樂團希望安排150人來中國演出。

秘書的判斷是費用會很高昂,我們絕對辦不成。柳煙卻不聽,打電話給法國交響樂團,瞭解情況後發現樂團已自己解決了三分之一費用,柳煙考慮過後,決議試籌樂團不足的三分之二費用,最終,柳煙在要求時間內籌齊款項,成功舉辦了音樂會。“那次音樂會的效果很好,我們的大使特別高興,我們也都很高興。”

音樂會後,樂團裡的一位豎琴家找到柳煙,諮詢能否和中央音樂學院合作,組織一個教師班。在柳煙的運作下,教師班也辦成了。

寫書介紹老舍,書名叫《我熱愛北京》

2002年,柳煙參加了法國中文教師資格考試,在那一年全國只有一個職位的激烈競爭中成功勝出。柳煙說,在法國,教師工作雖然收入不算高,但相對穩定,很受人歡迎,她也終於實現了學中文做教師的理想。

柳煙先後在巴黎教高中和預科班,2012年成功應聘拉羅謝爾大學教師職位,到今年正好12年,“又是一個輪迴。”柳煙微笑着說。

對於柳煙來說,學習外語是工具,她並不想做語言學家,她始終想通過語言瞭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我很希望各個國家的人們互相瞭解,增加交流,語言和文化是其中有效的載體。”

柳煙生活和工作的拉羅謝爾在法國西部,靠近大西洋,是法國本土大西洋沿岸的海濱城市,自古爲天然良港,在法國十大宜居城市中位居第五。據史籍記載,拉羅謝爾10世紀已爲城市,現在仍爲法國大西洋沿岸的漁港、遊艇港和商港。

柳煙在距離拉羅謝爾大學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小房子,房子也有百年曆史了。她是極愛環保的人,喜歡在院子裡種花種樹,她的小花園裡有一棵百歲的無花果樹。柳煙眼中的拉羅謝爾是一座漂亮的古老城市,幾乎沒有高層樓,經常可以見到中國人。雖然大西洋的海潮和海風都很凌厲,但是她喜愛這個地方。

柳煙說,拉羅謝爾的多所大學都和中國內地的大學有交流項目,方式多種多樣。比如拉羅謝爾大學從2012年起就舉辦有“中國電影節”,每年一屆,在拉城的數個地方放映中國電影,爲期一週時間,柳煙也曾經介紹中國導演謝飛的電影在電影節上放映,“看電影是免費的,不只學生,市民也可以去看。”

作爲教師的柳煙除致力於教學之外,也樂於譯書、編書。她翻譯過蘇童的短篇小說,也出版了五本教學用的中文書。在柳煙的計劃中,要分別選擇三位中國不同時代的男性作家和三位女性作家,將他們的生平和作品編成書,作爲學生的課外讀物。

這次柳煙帶了兩本來中國,準備分別贈予北京魯迅博物館和老舍紀念館:第一本介紹魯迅,書名是《野草》;第二本介紹老舍,書名是《我熱愛北京》,去年一出版就獲得了法國中國書店讀者最喜歡的圖書獎。柳煙說,選擇老舍是因爲“他喜歡北京,我也喜歡北京”。這兩本書同屬於“好讀的故事”叢書,體例大致相同:先介紹作家生平,之後是作品介紹,再後是原作和閱讀理解。翻開書,文本右頁爲原作,左頁爲詞彙註釋,註釋都用簡單的中文,柳煙希望以此培養學生們的中文思考能力。

老舍的《我熱愛北京》配有音頻內容,掃書上的二維碼就可以收聽。音頻是柳煙請北京語言大學王學軍副教授朗讀錄製的。柳煙選擇他是因爲他熟悉中國文學,而且喜愛老舍作品。

柳煙很高興法國有出版社願意出這樣的書。柳煙的書不厚,是便於攜帶的小冊子,書出版前柳煙跟出版社一再強調:“定價一定要便宜。”

柳煙考慮撰寫的三位中國女性作家,目前已進入她視線的有作家蕭紅和宗璞。

一本北京旅遊蓋章紀念冊,讓她和學生“迷得要死”

柳煙前後曾在北京生活了六年,如今再來,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是北京變高了,高樓林立。也變大了,以前頂多是三環路,現在六環都有了,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

去年12月柳煙也曾來京,在美術館附近的一家書店買到了一本北京博物館通票,這讓她非常高興。這次來特意帶在身邊,趁兩批學生來京的空當,已經根據通票去了好幾個博物館。“比如之前我去了曹雪芹故居,還去了智化寺,之後幾天我還要去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等地方。”

柳煙說着拿出一個牛皮紙封面的本子,說是學生送給她的“一箇中國時髦”,購於南鑼鼓巷。我翻開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本旅遊蓋章紀念冊。柳煙說:“我跟學生都迷得要死,到哪兒都一定要蓋章。我已經有曹雪芹故居、護國寺街、琉璃廠、中法大學舊址的章,圓明園的章是最不容易蓋到的,排了不短的隊呢。”

柳煙說,學生們都很喜歡什剎海,因爲在那裡感受到了老北京的文化氛圍。他們走了很多條衚衕,學生們喜歡衚衕這個概念。可惜的是故宮的票沒有搶到,“故宮我去了很多次,不去沒關係,學生們不去有點可惜,於是我帶他們去了景山,眺望了龐大的故宮建築羣和中軸線。”

法國奧運會,柳煙是忙裡偷閒看的。如今,柳煙還在北京,等她的第二期學生到來。這期間,她可能流連在北京各處,或許帶着她的博物館通票和蓋章本子逛某個博物館,或許伴着京城衚衕上空盤旋的鴿哨聲,循跡衚衕的恬靜之美。

文/本報記者王勉供圖/柳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