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會 | 記者手記:跑在奧運馬拉松賽道,感覺比運動員還幸福

新華社巴黎8月11日電 記者手記:跑在奧運馬拉松賽道,感覺比運動員還幸福

新華社記者姬燁

記者回到酒店已近11日凌晨三點,但激動的心情依舊難以平復。

10日深夜,在剛舉行完巴黎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的賽道上,記者有幸參加了百年奧運歷史上首次設立的大衆跑10公里,在奧運賽場上體驗到了國家隊的“奪牌時刻”。

夜間起跑,對跑者和賽事呈現都是挑戰,但大衆組的氛圍完全拉滿。賽道兩側,觀衆熱情高漲,有節奏地敲打着廣告牌,熱情地與跑者們擊掌相慶。現場燈光、顯示屏和樂隊配合,營造出勁爆動感的氣氛。不遠處,跑着跑着就會突然發現,盧浮宮、埃菲爾鐵塔、奧運主火炬就在你眼前。

這些都讓人動力十足,儘管巴黎奧運會報道任務繁重,身體不在最佳狀態,但記者的十公里跑最終順利完賽,還創下了個人最好成績。

賽後,一位奧運冠軍對記者說,真正的運動員在奧運比賽期間可沒這閒情去享受助威和美景,“所以你們更幸福”。的確,在10日的巴黎街頭,記者感覺比真正的奧運選手更幸福。

而比記者還幸福的,恐怕就是當天同樣完成奧運“首秀”的大衆馬拉松的跑者了。與記者參加的10公里跑不同,大衆全馬賽道完全復刻了奧運馬拉松賽道。42.195公里,從巴黎市政廳出發,途經巴黎歌劇院、盧浮宮等,一路向西抵達凡爾賽宮,然後從那裡折返沿另一條線路返回巴黎,途經埃菲爾鐵塔後最終抵達榮軍院,幾乎囊括了巴黎的著名景點。跑一圈下來,既感受了奧運氛圍,也用腳步丈量了巴黎,難怪來參加大衆組的谷愛凌,在她第一個馬拉松就跑進了3小時25分。

爲了讓奧運會向更多的人開放,巴黎奧組委費盡心思,先是把開幕式搬到了塞納河畔,首次在體育場之外的城市開放空間呈現。而後又把比賽放在巴黎地標建築,大皇宮裡的擊劍、凡爾賽宮旁的馬術、埃菲爾鐵塔下的沙排等等,讓觀衆看比賽、逛景點兩不誤。而巴黎的另一創意之舉,就是在奧運賽道舉辦大衆馬拉松賽事,讓普通人真正實現奧運夢。

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曾說,奧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隨着體育逐漸成爲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大家在觀看奧運賽場爭金奪銀的同時,更希望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與此同時,在衆多奧運項目中,能最廣泛吸引普通人蔘與的,恐怕就是近年來流行全球的馬拉松了。兩者一拍即合,奧運史上的首個大衆馬拉松和10公里跑應運而生。

在大衆馬拉松和10公里跑現場,記者深切感受到了人們關注奧運、參與體育的熱情。

開賽前,當看到在這個賽道全程爬坡總高度達438米、連基普喬格這樣的傳奇巨星都“叉腰”退賽,晚場大衆組的跑者朋友坦言,自己很緊張,身體很累但又睡不着覺。相信有了這次的經歷,他可以更好理解奧運選手賽前的心理狀態。

候場時,記者身旁的幾位法國人一邊用手機刷着當晚法國隊與美國隊的男籃決賽,一邊跟隨馬拉松賽道上的領操員進行熱身。好幾個人都對記者說,感覺自己像奧運選手一樣。奧運期間,整個法國,人們談論的幾乎都是奧運,就連記者所住酒店的前臺工作人員,都開始問中國隊爲什麼實力如此之強。

比賽中,雖然大衆組是深夜和凌晨分時段開賽,但熱情的觀衆還是守在賽道兩旁,無論起點、終點、還是途中,都不遺餘力地爲這些普通跑者加油助威,讓人彷彿置身於真正的奧運賽場。終點線設在舉辦奧運射箭比賽的榮軍院,衝過終點線後,可以領到印有奧運五環標誌的完賽獎牌。

據巴黎奧組委公佈的數據,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4萬餘名選手參加了大衆組馬拉松和10公里跑。馬拉松組年齡最大85歲,最小20歲;10公里組年齡最大94歲,最小16歲。

記者還看到,有人拄着柺杖,或者坐着輪椅前來參賽。賽道內外,人們互相鼓勵着,盡情享受奧運和跑步帶來的快樂。這不就是奧運會本該有的樣子嗎?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說,全球過半人口關注巴黎奧運會。對大衆而言,體育是人類本性的表達。雖然本屆奧運會賽事臨近尾聲,但相信超燃的比賽必將帶動大家的運動熱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