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繼續賣出蘋果

巴菲特又在賣出蘋果。

根據伯克希爾最近披露的最新13F文件顯示,第三季度伯克希爾減持1億股蘋果公司股份,持倉佔比降至26.24%。伯克希爾已經連續四個季度拋售蘋果股票,不過目前蘋果仍是其最大持倉。

去年還排名第一,今年一度跌出前五,蘋果正在快速喪失對中國市場的統治力。

2023年,蘋果以17.3%的市場份額首次成爲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冠軍。原本以爲這是蘋果重新輝煌的開始,卻沒想到竟然是最後的迴光返照。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此前的數據,2024年一季度,iPhone在中國的銷量一度下降近20%,直接跌出國內手機市場前五,排在其前列的分別是OPPO、榮耀、華爲、vivo和小米等中國品牌。進入二季度,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8.9%的背景下,iPhone中國區銷量繼續下滑,vivo、華爲、OPPO、榮耀、小米等國產品牌則繼續包攬前五。

好在,三季度蘋果憑藉年度新品上市,以15.6%的市場份額重返中國市場前五位。

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蘋果實現營收907.53億美元,同比下降4%,其中大中華區營收163.72億美元,同比下降8%,降幅是全球整體水平的兩倍。二季度,蘋果營收857.7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817.97億美元已實現4.87%的正增長,但大中華區的收入依然下降了6.5%。大中華區是iPhone全球最大市場,同時也是蘋果所有地理分區中收入唯一出現同比下滑的。

秋天的收穫是因爲春天的播種,冬天的痛苦則常常是爲夏天的錯誤買單,蘋果現在的困局早在多年前就已埋下伏筆。

iPhone13問世時,果粉們調侃iPhone 13與iPhone 12最大的不同是名字不同,就連蘋果"死忠"段永平也忍不住加入吐槽隊伍;iPhone 14的平庸讓自己人都忍不住砸場子,喬布斯女兒在網上公開表示對換機毫無興趣;iPhone15發佈當天,蘋果市值一夜之間跌掉3400億。

沒有新意,缺乏創新,這是蘋果多年來面臨的最大詬病,而造成這一切的並不只是兩代掌舵人的天賦秉性,還有產業發展的內在客觀規律。

三年前,任正非在華爲心聲社區刊發了《星光不問趕路人》的署名文章,其中有這麼一段:

科技發展正處在一個飽和曲線的平頂端,付出巨大的努力,並不能有對等的收益,華爲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是200億美元,但收益只有研發投入的40%,60%的蠟燭在黑暗的探索之路燃盡了。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着智能手機不斷向歷史進程的縱深推進,整個行業已進入技術的尾段創新階段,即便付出很多努力,也很難再獲得突破性的收穫。

結果就是,以蘋果爲代表的先行者逐漸放慢腳步,而以國產品牌爲代表的追趕者得到了縮小差距的最佳戰略窗口期。

2016年以後,國內手機廠商在屏幕、影像等一系列零部件上走向自主創新,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全面屏和摺疊屏。到2020年,國內手機品牌已經開始大規模佈局底層軟件+核心零部件的自研方案,同時啓動了對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探索。

蘋果在退步,國產手機在進步,兩者的差距不斷被縮小,到一定程度後註定會發生市場反轉,特別是當中國消費者突然開始轉向追求極致性價比,這個時刻就順其自然的提前到來了。

回過頭來看,蘋果的疲態早在多年以前就已顯現。

2017年,蘋果將iPhone 8和iPhone X的定價提升,此舉帶動公司業績大幅提升。嚐到甜頭的庫克在2018年選擇繼續提升新款iPhone的價格,但這一次消費者並沒有買單,iPhone的銷量在隨後的四個季度連續下滑。

爲了重新拿回市場,2019年的iPhone 11直接選擇降價發行,效果立竿見影,2019年第四季度iPhone銷量同比增長7.8%,結束了長達一年的下滑。

其實從那時起,蘋果就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溢價的能力,此後一直通過以價換量的策略來維持增長。比如iPhone 13,起售價雖然與iPhone 12持平,但存儲量翻了一倍,直接從128G起跳,iPhone13 Pro及iPhone 13 Pro Max的最大存儲量甚至達到1T,加量不加價相當於變相降價。

區別在於,之前蘋果降價消費者會積極響應,現在即便降價也很難再把市場拉起來。

2010年,蘋果的市值首次超過微軟,《紐約時報》曾發表評論稱:"這是新時代的開始,也是舊時代的結束。"

時過境遷,起碼在中國手機市場,蘋果正在淪爲被時代車輪碾過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