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鏡,何時抵達“iPhone時刻”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當你外出旅遊至一處聞名遐邇的建築前,只需輕輕觸碰眼鏡邊框上的觸點,眼鏡立刻識別並展示出這座建築的歷史變遷畫面,甚至還包括了一些鮮爲人知的趣聞。
繼續前行,你步入一家咖啡館,通過眼鏡,菜單不再侷限於紙面,而是以立體懸浮的姿態展現在空中,你選擇了一杯拿鐵,並通過眼鏡內置的便捷支付功能輕鬆完成交易,整個過程流暢無阻,無需觸碰任何實物。
當下全球科技界競相追逐的AR(增強現實)眼鏡,正一步步將這份未來藍圖變爲觸手可及的現實。“未來兩年,人工智能是一次不亞於工業革命級別的機會,而AR可能是AI最好的載體之一。”日前,國內AR眼鏡獨角獸企業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在公開場合給出這樣的論斷。
XREAL(原Nreal)是國內較早開始研究AR眼鏡的智能硬件創業公司,成立於2017年,總部位於北京,已相繼推出包括消費級AR眼鏡XREAL Light及其開發者版本、第二代產品XREAL Air,硬件配件XREAL Beam投屏盒子與空間計算終端XREAL Beam Pro,以及最新發售的XREAL One。
通過屏幕把虛擬世界疊加在現實世界展開互動的AR試驗,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的航空航天應用。直到2012年,谷歌在當年的Google I/O大會上發佈了初代Google Glass,揭開了VR(虛擬現實)/AR發展的序幕。雖未完全實現其最初的宏偉願景,卻成功點燃了全球對AR技術的熱情。
而今,藉助AI技術的東風,AR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根據市場研究機構Verified Market Research預測,2024年至2031年間,全球AR/VR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年複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31.7%。市場價值從2024年的237.3億美元到2031年的2148.2億美元,這一數據無疑揭示了AR市場的巨大潛力。
2024已接近尾聲,這一年,在這場AR技術的盛宴中,從互聯網巨頭到消費電子企業,再到智能硬件創新企業,紛紛摩拳擦掌,推出各自的AR眼鏡產品,競逐這片新興市場的制高點。這一景象,無疑是對當前AR眼鏡市場火熱氛圍的最生動詮釋。
不過,在這股洶涌澎湃的AR浪潮之中,一個核心挑戰悄然浮現:在當前階段,要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投入數千元購買一款內容生態尚待完善的AR產品,無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人們不禁要問,AR眼鏡何時才能迎來屬於它的“iPhone時刻”,在消費市場上掀起一場真正的風暴?
爭奪先機
12月10日,XREAL正式發售全新一代消費級AR眼鏡——XREAL One,定價3299元。截至12月12日晚間,這款產品在天貓官方旗艦店已售出逾千單。對於這款首次融入自研X1空間計算芯片的創新產品,徐馳給予了樂觀的銷售預期:“XREAL One因爲芯片打磨週期有點長,發佈晚了點,但這樣會比明年(銷量)增長更多一些,明年對我們來說至少翻一倍,如果運氣再好一點,可能達到今年的三倍的目標。保守預計這一單品銷量至少會突破60萬臺。”
時間往前推一個月,11月18日,同爲“AR四小龍”的靈伴科技(Rokid)推出了一款與BOLON眼鏡聯名的新一代AI+AR眼鏡——Rokid Glasses。作爲一款可拍照、可通話、可翻譯的AR眼鏡,AI功能是該款新品的核心功能之一,通過整合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多模態大模型,這款眼鏡能夠輕鬆完成物體識別、文字翻譯乃至數學題解答等多種複雜任務,售價定爲2499元,將於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開售。
總部位於浙江杭州的Rokid成立於2014年,投資人包括IDG資本、華登國際、淡馬錫等,最初以做語音助手和智能音箱起家,自2018年開始涉足AR領域,相繼推出Rokid Air、Rokid Station等AR相關產品。與市面上常見的分體式AR眼鏡不同,Rokid最新版產品形態與普通眼鏡相似,可通過攝像頭支持高清拍照和視頻錄製功能。此前不久,其創始人祝銘明公開表示,未來有兩件事情會改變人類生活方式,一個是AI,一個是AR,而且它們最終會變成一件事情,“我們認爲AR纔是AI的最佳載體”。
加速推新的不止XREAL和Rokid。10月底,AR廠商影目科技發佈全球首款實現1080P分辨率的一體式AR眼鏡INMO AIR3,以及全行業首款同傳翻譯眼鏡INMO GO2。按照影目科技的規劃,計劃兩年內以INMO AIR系列取代平板電腦,五年內全面顛覆智能手機。
與此同時,10月下旬,脫胎於TCL創新實驗室的雷鳥創新亦同時發佈了兩款AR眼鏡:售價1699元的雷鳥Air 3,以及1399元的雷鳥Air 2三週年冠軍版。在雷鳥創新CEO李宏偉看來,AR已過泡沫期,正處在跨越鴻溝的關鍵期,即將進入到大衆市場並迎來爆發,“AI+AR是一個新的通用計算平臺,將開創下一個‘iPhone時刻’”。
事實上,早在AI技術風靡之前,眼鏡作爲AR/VR技術的核心載體已發展多年。若以2012年穀歌發佈Google Glass爲起點,AR眼鏡的發展歷程已超十年。然而,大衆對AR眼鏡認知的真正轉變是在2023年9月,科技巨頭Meta攜手百年眼鏡品牌雷朋推出了搭載高通驍龍AR1 Gen 1芯片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下稱“Meta眼鏡”),據公開數據,截至2024年5月,Meta眼鏡全球銷量已突破百萬大關。
這樣的爆款效應讓很多人意識到,AR作爲一種將數字內容疊加在現實世界中的技術,有望成爲AI落地的最佳載體。因此,融合了AI功能的AR眼鏡驟然變得炙手可熱。今年4月,Meta攜手雷朋推出了升級版第二代智能眼鏡Ray-Ban Meta,新增的AI功能依託內置的大模型,能夠輕鬆實現智能對話等多樣化交互體驗。緊隨其後,華爲、百度、小米等科技巨頭相繼發佈或上市了各自的AI眼鏡產品。9月下旬,Snap和Meta先後發佈最新款AR眼鏡,更是將AR市場帶入新的週期。在今年Meta Connect大會後,公司創始人扎克伯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Meta已花50億美元開發AR眼鏡,並堅信其終將取代智能手機。
三星也即將投身這場激烈的角逐。市場消息稱,三星預計將在2025年第三季度推出其首款AR眼鏡,與Meta眼鏡相同,將搭載高通專爲AR開發的驍龍AR1芯片,同時支持谷歌開發的Gemini人工智能大模型,計劃首批生產50萬臺。
仍處上半場
今年8月,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諮詢在相關報告中給出積極預測,“得益於AR設備品牌廠商積極的產品佈局,以及AI技術與應用生態系統的蓬勃發展,預計到2030年,全球AR設備出貨量將達到2550萬臺,2023年至203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爲67%”。
聚焦至中國市場,9月另一市場調研機構IDC在《AR/VR頭顯市場季度跟蹤報告》中給出了詳盡的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上半年,儘管中國AR/VR頭顯市場總出貨量略減至23.3萬臺,同比下滑29.1%,但市場內部的活力與創新依舊顯著,尤其在AR與ER(沉浸式增強現實)領域展現出強勁增長態勢。具體而言,AR設備出貨量達到2萬臺,實現了令人矚目的101.7%同比增長;ER設備同樣表現不俗,出貨量攀升至10.2萬臺,同比增長75.4%。相比之下,MR(混合現實)與VR設備則遭遇了市場挑戰,出貨量分別下滑49.3%和65.5%。
市場對AR領域的熱烈追捧正吸引着大批投資者的涌入。根據IT桔子數據,截至9月10日,2024年國內AR/VR產業在一級市場中共發生了21起投融資事件,累計投資金額預計高達23億元,較去年同期呈現出穩健增長態勢。天眼查顯示,今年1月,XREAL宣佈完成了6000萬美元的戰略融資,成立於2022年的AR眼鏡製造商“多屏未來”也在今年8月完成了數百萬美元的新一輪融資。Rokid則在2024年的1月和9月接連獲得了接近5億元和1億元的融資。此外,雷鳥創新在短短半年內更是完成了三輪總計數億元的融資。
儘管當下新品與融資並行,AR眼鏡市場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不可忽視的現實情況是,雖然技術不斷進步,產品日益豐富,但消費者對於AR眼鏡的認知和接受程度還有待提升,消費習慣的培養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作爲一位數碼產品愛好者,薛晨程(化名)對於新興技術總是保持着高度的關注與好奇心。今年11月,當AR眼鏡市場再次迎來一波新品發佈潮時,他毫不猶豫地先後在線上下單了兩款來自不同品牌的AR眼鏡,希望能夠親身體驗前沿科技帶來的全新體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兩款眼鏡最終都未能滿足他的期望,均以退貨告終。
薛晨程表示,價格並非是他退貨的主要原因。事實上,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AR眼鏡領域,相較於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智能手機產品,AR眼鏡的價格門檻已經大大降低,更加親民。然而,真正讓他感到失望的是,儘管價格不再高不可攀,但AR眼鏡的應用場景卻仍然相對有限。
“我嘗試過用它們來看視頻、玩遊戲,甚至嘗試了一些所謂的AR應用,但感覺都比較雞肋。”薛晨程坦言,“目前市面上的AR眼鏡大多還處於功能探索階段,真正能夠讓人眼前一亮、願意長期使用的應用場景並不多。”
“AR眼鏡想要走到‘iPhone時刻’,一定要在硬件層面先行突破,纔有機會吸引到更多的內容創作者進行killer app的打造。當前還處在上半場,下半場還沒有開始。在上半場,當現有AI眼鏡或者AR眼鏡方案不足以帶來更好體驗時,就需要行業的參與者自主創新。”徐馳進一步強調,在這場AR眼鏡行業的上半場競賽中,真正的較量核心聚焦於研發實力與技術創新的深度比拼,而非淺層次的市場營銷策略。
誰是破局者
從當下各品牌發佈的AR眼鏡來看,企業正在圍繞產品力和用戶體驗下功夫。XREAL在今年1月完成最新一輪戰略融資時宣佈,所獲資金將主要用於研發和擴建光學引擎生產基地。而在此前的一輪融資後,部分資金被用於自主研發芯片。
同樣地,雷鳥科技在今年9月宣佈完成B+和B++輪融資時指出,此次融資的主要用途爲AI+AR技術研發及AR產研製造基地的擴建,旨在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其在消費級AR眼鏡市場的領導地位,並加速產品的普及和技術革新。
祝銘明此前也曾公開表示,現在,競爭不是主旋律,教育市場纔是主旋律。“有大公司進來,或者更多的人進來絕對是好事,如果還是自己一個小的創業公司在教育市場,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那對於創業公司來講,就是如何保證在未來的競爭中你的產品、技術和用戶價值仍然是走在前面的,這纔是我們更多要思考的問題”。
當下,業內普遍認爲,內容和生態系統建設仍是制約AR眼鏡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預計在未來3至5年內,AR眼鏡將逐步進入大衆市場,儘管全面普及還需更長時間的積累,但一旦這一進程啓動,其發展速度將會非常迅速。
中銀國際也在其相關研報中給出了非常樂觀的預測,AR眼鏡的量產難題和用戶需求不足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預計未來AR眼鏡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億臺級別,併成長爲下一代計算終端。研報中將Meta預計於2025年推出的首代AR眼鏡類比爲智能手機時代的初代iPhone。而到2027年,蘋果首款AR眼鏡可能會像當年的iPhone 4一樣,推動整個產業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AR眼鏡賽道參與者的不斷增加,一些廠商正通過持續降低產品價格來爭取市場份額。例如,雷鳥創新之前推出的Air 2s AR眼鏡,以2698元的價格吸引了衆多消費者的注意;而到了今年10月底,其最新款AR眼鏡Air 3的價格已下調至1699元。同樣地,Rokid於一個多月前推出的Rokid Glasses定價爲2499元,相較於其上一代產品Rokid Max的初始定價2999元有所下降。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