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掀波 性/別惑亂破迷思

巴黎奧運臺灣拳擊金牌女將林鬱婷,被捲入性別爭議,也讓臺灣近日對性別研究議題尤其關注。圖爲巴黎奧運開幕式表演活動。(新華社)

巴黎奧運臺灣拳擊金牌女將林鬱婷,在賽事中被捲入性別爭議,也讓臺灣近日對性別研究議題尤其關注,時報出版總編輯胡金倫表示:「出版書市有責任矯正視聽,藉由出版來向大家介紹解釋『性別惑亂』是什麼一回事。」

性別客觀認定涉及專業,林鬱婷和阿爾及利亞拳擊手克莉芙被指控「性別檢測異常」,在爭吵聲浪中,甚而摻雜了性別、種族歧視,甚至上升到政治問題。胡金倫指出,或許到了巴黎奧運結束後,性別疑惑和錯亂的問題纔會真正受到重視,在奧運期間的言論多會提高曝光度和知名度,但迴歸到同、反同、LGBTQ、同性婚姻等議題仍是應該被關注的。

胡金倫表示:「如果教育課程裡不能教、不敢教,課本上不能暢所欲言,出版書市就有責任矯正視聽,雖不能期望這類型的書會大銷大賣,但通過各方學者專家對於性別疑惑的解釋或駁斥,人的見與不見會更清晰」,因此「性別研究的書不在於好不好做,而是有其重要意義所在」。

《性/別惑亂》是美國女性主義、酷兒理論研究學者朱迪斯.巴特勒在1990年代之作,她被認爲是「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之一」和「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主義理論家之一」。巴特勒認爲,傳統女性主義所定義的女性、性與性別的自然「基礎」論述是錯誤的。認爲「陽性」與「陰性」並不是一種固定的生理狀態,而是一種文化預設的特質。此書中最廣爲人知,往往也是最常受人誤解的,是巴特勒認爲性別並非對於既有現實的展現,而是來自反覆的社會操演。

臺灣獨立書店業者分享指出,巴特勒的理論學說領向以個體到羣體身分、性別、種族、國族及政治的思想及實踐行動,「讓我們可以在變動不安的時局,對個體許一個活出未知但屬於自己的可能與機會」。

出版業者觀察性別議題在臺灣書市其來有自,20世紀1990年代女性主義、同志文學、酷兒理論等文學寫作及學術研究的崛起,是當時的熱門議題。《性/別惑亂》是過去30多年最多人討論的學術作品之一,這也說明了「性別」議題即使討論了幾十年,還是有它繼續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