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後遺症 族羣再撕裂

(圖/中時奧運採訪團)

臺灣本來是個族羣和諧、包容性極強的美麗寶島。早期移民與晚期移民彼此通婚、飲食文化融合、閩南話客家話與國語共存,全民共同努力,將臺灣從二戰後一個物質生活匱乏的小島變成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成爲對岸人民羨慕的民主自由、富而有禮的寶島。

早年的臺灣,全國人民會一起在半夜守着電視、搖着國旗爲少棒隊加油;也會爲參加奧運的選手加油,看着國旗升起時熱淚盈眶。那時候的中華民國國民,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本省外省,團結一致爲臺灣的前途打拚。年輕人以能夠入伍服兵役爲榮,許多明星高中畢業生選擇進軍校就讀,一心報效國家。

自從把臺灣獨立作爲黨綱的民進黨上臺以後,原來臺灣美好的這一切都變了!

族羣開始分裂,部分人高舉臺灣獨立大旗,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不再把服兵役當成光榮,更有民進黨籍官員說看到國旗會噁心想吐;燒國旗說是言論自由的表徵,還有政治人物說「中華民國憲法是個災難」。

現在連每四年參加奧運會,都會變成政治事件。從參加奧運的名稱應該是「臺灣」還是「中華臺北」、加油時該舉臺灣旗還是國旗,都會變成互不相讓的爭議。連得了獎牌都只能說是「臺灣人的驕傲」;說成是「中國人的驕傲」、「炎黃子孫的驕傲」全屬政治不正確。

當臺灣奧運選手對上中國選手比賽,加油羣衆一面倒,都希望能打贏中國隊。如果能打敗中國隊,要比打敗韓國隊或日本隊更讓加油民衆感到瘋狂。如果敗在中國隊手下,比起輸給日韓隊還要感到如喪考妣。

一場奧運下來,臺灣似乎又分裂成兩半,反中仇中的氛圍,隨着奧運列車,輾壓過臺灣島。有些民衆不太關心奧運結果,因爲與中美等強國比起來,臺灣隊得獎數,連前面30名都排不進去;有些只在乎是否打贏了中國隊;有些更在乎得獎人是將榮光歸於臺灣,否則就會遭到排擠與網軍攻擊。

40、50年前,全中華民國國民會因爲奧運而緊密團結在一起;如今的臺灣島民則會爲奧運獎牌而分裂成極端對立的幾個羣組。當金牌選手父親說「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當一位老師說得金牌是「中國人的驕傲」,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的一羣臺獨分子怒不可抑,猛烈攻擊這個父親與老師,說他們是中國人,不是臺灣人。

在島上的軍民,除了原住民沒有漢人的姓氏外,所有具有漢人百家姓姓氏的臺灣人,哪個人不是炎黃子孫後裔?即令改了日本皇民姓氏,身上流着的,依然是漢人的血液與基因。只要姓氏未改,基因不變,生生世世都是漢人,世世代代都是炎黃子孫。

有些獨派說,中國這個名詞,在古時候並不存在,因此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但是隻要沿用了漢人的姓氏,你就是炎黃子孫!

日殖時期的皇民化運動,曾要求臺灣人將李姓改爲「巖裡」、賴姓改爲「瀨上」、蔡姓改爲「豐田」、柯姓改爲「青山」等。除非這些人繼續沿用日本皇民姓氏,否則只要沿用了漢人的姓氏,你就是如假包換的炎黃子孫。

奧運即將結束,但是奧運的後遺症在島上依然盤旋不去。未來在島上生活的,除了原住民、新住民,還有臺灣人、南島人、中國人、客家人,區區兩千三百萬人,卻跟15億人口的印度一樣,因爲語言文字種族宗教階級而成爲一盤永遠無法凝聚在一起的散沙,難道這真的是臺灣人想要的結果?執政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難道不是團結人民,而不是處心積慮地設法分裂人民?(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