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後勤支援專題》護國神醫林瀛洲 巴黎奧運再扛重擔
東京奧運中華代表團醫療長林瀛洲(前排左)、醫師周文毅(後排右一)、郭純恩(後排左二)在選手村與羽球選手李洋(前排右)、王子維(後排右二)、王齊麟(後排右四)、拳擊女將王筱雯(後排右三)、拳擊教練劉宗泰(後排左一)合照。(林瀛洲提供)
林瀛洲(陳君瑋攝)
「三軍未發,糧草先行。」運動員在亞奧運等國際運動賽會的後勤支援至關重要,尤其是照護選手健康的醫療團隊。被譽爲「護國神醫」、「國手守護神」的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瀛洲,今年巴黎奧運將再次扛起代表團醫療長重任,也在接受中時《運動天地》專訪時,展望前進花都的挑戰。
問:您在2001年北京世大運首次擔任中華代表團隨隊醫師出征,當時是什麼淵源?
答:那時我剛好在國體大幫忙看診,國體的黃啓煌教授是大專體總的副秘書長,有一天問我願不願意擔任世大運的隨隊醫師,我真的沒有考慮、二話不說就答應了。真的是臺語講的「憨膽」,初生之犢不曉得天高地厚,從來沒有當過隨隊醫師,第一次就是國家的大型綜合賽事。
1對1服務 醫療質、量躍進
問:當時醫療團隊的規模如何?
答:去了才知道我們的資源真的是少得可憐,記得當時整個代表團有80幾位選手,就只有我1位醫師、4個防護員。但我們的氣氛非常融洽,白天就跟着出去比賽,晚上選手村的防護室擠得滿滿都是人,選手都來治療,治療室變成一個交誼廳,沒事也來聊天。我很喜歡這種熱鬧的氛圍,不過大家都忙到半夜,兵疲馬困,選手也不容易有好的成績。
問:現在醫療團的質與量都提升了!
答:是的,去年杭州亞運我們的選手加上教練、隊職員將近800人,醫療團則有8位醫師,30幾位物理治療師,規模跟2001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身體健康、疲勞恢復都是成績的關鍵,人力若夠,可以1對1照顧,選手比賽完我們立刻來處理,恢復速度就快。當大家的條件一樣時,這個落差就可以顯現出來,反映在成績上。
長期照護身心 已有默契、信任
問:團隊如何分工呢?
答:我們每個隊都有隨隊的防護員和物理治療師,有些醫師會留守在團本部,有些醫師則支援高風險的比賽現場。其實這種照顧是一種延續性的,不是臨時的編制,我要強調現在的照顧跟以前不一樣,我們的醫療團隊是在比賽之前,平常對這些運動員的身體甚至心理狀況、營養建議,就已經長期在照顧。
這樣延續下來,選手纔會有信任感、安全感,需要煩惱的東西愈來愈少。明天要比賽了,今天有可能治療下去更糟,如何取捨?平常就在培養這樣的默契跟信任感,醫師也要增長自己的專業能力,才能把選手照顧到最好。
東京到巴黎 挑戰大不同
問:上屆東京奧運正值新冠疫情,大會甚至因爲疫情考量,不允許代表團另外設中繼站,您和醫療團隊如何克服?
答:東京奧運我唯一的心願,就是大家平安去,然後健康回來,我知道只要做到這一點,代表團絕對會有好成績。最大的考驗是防疫,而我們從國內到當地都做得很好,雖然沒辦法設中繼站,但大會也適度開放,有一些過去得配置在中繼站的人力,可以拿到證件進入到管制區域,整個運作下來沒有太大的困難。
問:今年巴黎奧運的考驗呢?
答:我最近觀察,大家爲了拿奧運的積分,比賽真的太密集了,從去年中的成都世大運,接下來杭州亞運,回來之後我們國內又有全運會,整個賽程全部壓縮在一起,很多選手飽受密集賽程、身體疲勞所苦,很容易引起傷勢。
對於這次巴黎奧運,我覺得身體健康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像東京奧運之前沒有什麼比賽(因爲疫情),選手可以好好休養生息,而當時國內相對沒有控管這麼嚴,還可以正常訓練跟比賽,調整出賽狀態。這次則是前面有太多賽程,大家又要拿奧運積分、門票,比賽一場接着一場。這次我們醫療團在賽前這一段就要非常努力,想辦法讓選手的身體維持在最健康的狀態,纔可能會有好成績。
問:去年亞運我們就有不少明星運動員因傷影響成績,依您瞭解我們選手目前的狀況如何呢?
答:很早就拿到奧運資格的選手比較容易調整,有些比賽可以放掉,把自己的巔峰調整在奧運的時候就好。但對於那些需要一站接着一站拿積分的選手,我看了真的很心疼,傷勢只能想辦法控制,我們儘量讓他們比賽、訓練跟傷勢共存。我想在運醫、運科的齊心努力之下,相信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