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攻雙語學習 學者提「急不得」且要回歸學科本質

均一平臺教育基金會今天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2030 AI教育年會論壇」,邀請雙語教育專家學者座談。記者趙宥寧/攝影

均一平臺教育基金會今天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2030 AI教育年會論壇」,邀請雙語教育專家學者座談。Google Taiwan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從數據分析,學生是ChatGPT 重要使用族羣,18至24歲者族羣有30%,對話式模式有助於學生學習,但暑假期間使用率卻明顯下滑。與會學者也認爲,雙語學習有助於增進學生信心,也能理解另一個文化,擴大學生視野,但推動過程「急不得」。

簡立峰指出,ChatGPT是AI助教,對話式學習有助於學生使用。尤其在網路世界中,中文資訊量少,全世界最受歡迎的1000萬個網站,中文資訊量僅1.4%,來自繁體中文影響力是少之又少。

簡立峰說,用AI推動雙語教育可以借力使力,不僅英文內容最豐富,語言模型也主要是優化英文,但也提醒,AI需要靠訓練才能被正確使用。但他也觀察,從今年5月開始使用率卻大幅下滑,推估使用率高,是因學生用來做作業,暑假到了才讓使用率下滑。

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分享,大學必須討論當學生畢業後,在社會如何立足,因此20多年前成大即要求學生在完成論文前,必須通過外語檢定。她說,這讓學生在未來選項有更多可能,一起準備未來的能力。

蘇慧貞說,與其把雙語看成單獨名詞辯論、價值上的驗證,應該回歸教育本體,若讓學生具備移動能力是增加競爭力,語言即是其中一項能力,透過雙語學習,希望有一個更有信心的工具及方法,理解另一個文化,擴大學生視野。

峨眉國中校長陳姿俐長期服務於偏鄉學校,她表示,偏鄉很多客觀條件的確不如都市,但這並非限制而是機會,偏鄉學校是打造創新教育基地的發源地,唯有給孩子最新的教育內涵,纔可能提升競爭力,而非用都會區傳統方式來教育。

陳姿俐大學就讀英語系,她自認英語能力沒有特別好,卻因英語系背景,讓她接受不同文化衝擊。營造環境讓孩子不排斥英文、喜歡英文,期待有一天孩子可以站上國際舞臺,用英文介紹家鄉文化。

爲臺灣而教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劉安婷也說,本土優勢在於如何與國際語言做結合,而非互相妥協,孩子不會因此看低自己文化。

臺師大教育系教授林子斌則以新加坡經驗指出,雙語推動需要時間,儘管新加坡自1965年提出,卻直到1987年才讓全國絕大多數學校雙語化。臺灣學校情況比新加坡複雜,要花更多時間給學生做準備,雙語推動不能急。

林子斌也說,每個學校脈絡不同情境不同,政策應允許雙語推動有不同模式,不是一套下來,就要全部學校做同一件事,師資也不可能永遠等準備好纔來執行,必須在政策推動過程中滾動修正,「現在就在這個過程」。

林子斌說,臺灣雙語政策自2018年推動至今僅五年,卻有很多人誤解雙語教育本質。語言是溝通工具,不是讓所有學科在教英文科,若推動雙語是要教學生背單字,「這是本末倒置」,甚至讓學生更早討厭英文。一定要打破迷思,且要回歸學科本質,雙語是在不犧牲學科品質下的「加分」。